免稅收入有哪些項目(工資里有一些可以免稅的項目)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工資的各種構成

我在國企、外企、民營企業都工作過,總體而言,民企的工資結構最簡單,外企的講究一些,國企的最復雜。

談offer的時候,民營企業一般也就是一口價,20萬還是30萬,這里也就是年度總薪酬的概念。既然是年度總薪酬,那就是包括了月薪和年終獎,有的公司也會把銷售提成放進去,這個呢,不太好置評,但是可能和業務特點有關,也就是,其實他們的產品不是很好賣,他們也不太有信心的;多數公司,正常情況下,會把銷售提成另外算,也就是說,這20、30萬里,不包括銷售提成。這個也好理解,憑本事吃飯咯,你銷售提成越高,你的銷售業績越好,公司也業績越好。這里的另一個潛在邏輯是,銷售提成是不封頂的,你有本事的話,年薪1000萬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才會有阿里鐵軍,和房地產企業那些年造富出來的那么多土豪。

外企的工資講究結構清晰,發每一筆錢都要有清晰的目標和名目,力求符合所在國的各項法規。至少我當時所在的外企是這樣的。連在國企里我都見不到的獨生子女費,在他們這里都有,并且,在工資系統里這筆費用是不計稅的,雖然標準只有1.5元一個月,但是人家非常合法合規,而且,發放之前是需要清晰的審核手續并且把審核手續歸檔的。

國企的工資結構則非常復雜了,一般是會有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這些是基本的構成,然后就會有各種的津貼,我見過的:加班津貼,交通補貼,餐補,職稱補貼,節假日補貼,工會補貼,然后,也會有一些其它名目的費用,比如:值班小時費,執勤小時費……聽起來似乎很多,但實際上,每一筆錢,都少之又少……搞的我這種后面在民企里呆久了的人,覺得國企里的忙都是有道理的,發一塊錢都得計算十個公式,找八個不同的部門拿基礎數據,可不是忙的不行么……

工資結構其實是企業文化的體現

但是這種國企發放方式,好處在于,發放權是在不同的人的手里的,員工想要拿到任何一筆收入,哪怕是十元錢,都需要在相應的領域聽指揮;而且,多數人并不是為了那十元錢,是因為沒拿到的話丟不起那個人啊……

舉個例子:一般而言,工資定級是HR的事情,如果部門有績效,績效的分配一般是部門經理的事情,加班和執勤安排是科室的事情;如果有特殊津貼,職稱是干部處的,工會是工會的……所以,整個的權利制衡體系就會非常有效,員工也必須服從每一級的管理,否則,對應的錢就拿不到或者拿得很窩心。

外企則不需要什么權利制衡,至少員工管理方面,相對而言,通常希望營造一個透明、公平的環境的。所以,打造一個大家都省心的工資結構,并且設定一個透明的規則,并按照這個透明的規則來執行。所以,在獲得相應的收入時候,和國企是反向的,不需要員工整明白都有啥名目,有相應的津貼、補貼如果需要提供資料的話,會提醒員工來提交資料領錢。

民營企業介于二者之間,看老板和初創團隊最開始一起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了。

到手的工資和個稅的關系

在中國范圍內,不管中國人外國人,發工資的邏輯基本還是一樣的。當然短期在國內打臨工的外國人另說。那個有點復雜,咱們今天只聊簡單的。

不管有多少亂七八糟的收入構成,財政部只管一點,除了免稅的那些以外,其它的都給我加入進來計稅。

免稅的,在工資里有這些項目:

常見的:個人負擔的法定保險,醫療、養老、失業,有的地區另外有一個大病醫療,再有就是公積金;

不太常見的:獨生子女費,托兒所費,差旅津貼,誤餐補貼,公務用車,通訊補貼,特殊津貼(這個需要和稅局申請,比如,我之前工作過的航空公司,飛行員的小時費是不計稅的),據說,現在的防疫人員,防疫的小時費也是不計稅的。

再加上,現在國家規定的,每個月可以有的免稅扣除,比如買房貸款,養老和育兒方面的扣除什么的……

個稅申報通常是按照應發工資報

所以,從前邊的敘述里,大概其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應發工資 = 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加項,扣除缺勤什么的減項;

報稅工資 = 應發工資;

計稅工資 = 報稅工資,扣除不計稅的項目,包括五險一金和差旅津貼和那些不常見的不計稅項目,以及個人的可以免除報稅的項目;

實發工資 = 報稅工資,減掉個人的各種扣款,包括個稅;

所以啊,因為現在的這個稅務的計稅方式,就導致了,實際上企業里是沒辦法計算員工的個稅的,相關的員工免稅數據,是在稅務局的系統里的……所以,現在多數企業發薪之前,都需要由稅務負責的崗位,先上傳員工的應發工資數據給到稅局系統,再從稅局系統下載員工的個稅數……然后才能計算員工的個稅扣除數據。

目前多數公司的工資計算還在HR,但如果這個工作流程長期變成這樣,從我個人角度,我覺得有一天把算工資和發工資的活,轉到財務部的稅務專員這里,也不是不可能的。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