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產出法詳細解析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一、投入產出法概述
 
  投入產出法,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來說,是研究經濟體系(國民經濟、地區經濟、部門經濟、公司或企業經濟單位)中各個部分之間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數量分析方法。

投入產出法
 
  投入產出法,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創立的。他于1936年發表了投入產出的*9篇論文《美國經濟制度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系》;并于1941年發表了《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一書,詳細地介紹了“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內容;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進一步闡述了“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發展。列昂惕夫由于從事“投入產出分析”,于1973年獲得第五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列昂惕夫的“投入產出分析”曾受到二十年代蘇聯的計劃平衡思想的影響。因為列昂惕夫曾參加了蘇聯二十年代中央統計局編制國民經濟平衡表的工作。
 
  按照列昂惕夫的說法,“投入產出分析”的理論基礎和所使用的數學方法,主要來自于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爾拉斯在《純粹政治經濟學要義》一書中首次提出(1874年))。因此,列昂惕夫自稱投入產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論的簡化方案”。
 
  二、投入產出法的基本內容
 
  編制投入產出表、建立相應的線性代數方程體系,綜合分析和確定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分析重要的宏觀經濟比例關系及產業結構等基本問題。
 
  投入產出表:是指反映各種產品生產投入來源和去向的一種棋盤式表格。
 
  投入產出模型:是指用數學形式體現投入產出表所反映的經濟內容的線性代數方程組。
 
  三、投入產出法的基本作用
 
  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和模型,能夠清晰地揭示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是能夠反映國民經濟中各部門、各產業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直接與間接聯系,以及各部門、各產業生產與分配使用、生產與消耗之間的平衡(均衡)關系。正因為如此,投入產出法又稱為部門聯系平衡法。此外,投入產出法還可以推廣應用于各地區、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企業等類似問題的分析。當用于地區問題時,它反映的是地區內部之間的內在聯系;當用于某一部門時,它反映的是該部門各類產品之間的內在聯系;當用于公司或企業時,它反映的是其內部各工序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投入產出法的基本特點
 
  1、它從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觀點出發,綜合研究各個具體部門之間的數量關系(技術經濟聯系)。整體性是投入產出法最重要的特點。
 
  2、投入產出表從生產消耗和分配使用兩個方面同時反映產品在部門之間的運動過程,也就是同時反映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和使用價值的運動過程。
 
  3、從方法的角度,它通過各系數,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術和生產組織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經濟聯系;另一方面用以測定和體現社會總產品與中間產品、社會總產品與最終產品之間的數量聯系。
 
  4、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技術的結合。
 
  五、投入產出法簡化的表現
 
  投入產出法是對一般均衡模型的簡化,這種簡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投入產出法將瓦爾拉斯模型體系中不勝枚舉的方程式(或函數式)和變量,簡化到可以實際應用和計量的程度。即用分類合并的統計方法,將成千上萬種產品及更多的生產單位合并為有限數量的產品部門或行業,使方程式和變量的數目大大減少,從而解決了實際計算的困難。
 
  (2)在投入產出模型中省略了生產要素供給的影響。即假設生產要素的供給是相等的,這就進一步大大減少了一般均衡模型聯立方程的數目。同時,還省略了價格對消費需求構成、中間產品流量以及對勞動等生產要素供給調節的影響。另外,在投入產出模型中,仍沿襲了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假設,即假設各種投入系數是固定不變的。
 
  這樣,列昂惕夫就較大地改變了瓦爾拉斯的以論證全部均衡理論為目的的模型體系,使投入產出模型成為一種以技術聯系為基礎、以研究經濟系統中各部分之間相互依存數量關系的分析方法。同時,也使這種分析方法有了實際應用的可能。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