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計哪個學校較好

發表于:2022-02-27 22:27:31 分類:會計實操培訓

學會計哪個學校較好,會計推薦正保會計網校。下面為大家分享一些會計實操知識。

醫藥銷售行業稅收漏洞及原因分析

一、醫藥行業有獨特的經營特征

(一)醫藥行業是一個市場準入受到嚴格限制的行業。醫藥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從事醫藥經營必須有藥品監管部門核發的醫藥許可證,特別是醫藥經營行業下一步推行GSP認證,對醫藥企業的資格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管理更加規范。市場準入受到一定限制,稅務機關易于摸清和掌握。

(二)醫藥行業經營環節單一。醫藥經營行為主要是購銷行為,涉及到進、銷、存三大環節,抓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根據進銷存的存貨平衡公式,可以全面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對其納稅情況進行監管。

(三)銷售價格趨于穩定。目前醫藥行業藥品銷售價格實行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相結合,一般情況下的藥品銷售價格趨于穩定,同類藥品的進銷差價保持一個穩定幅度,波動不大。

(四)藥品零售企業,購進渠道單一,主要從批發企業購進,且一般就近購進。個體零售企業一般門店經營,基本無專門的庫存倉庫,庫存變動不大,且購進頻繁,每次購進量小。

(五)醫藥行業利潤高。經調查測算,藥品批發環節毛利率為15%左右,零售環節毛利率為35%以上。企業返利即企業之間通過平銷的形式少繳稅款,是醫藥行業低稅負的主要原因,而企業之間的合同協議和資金動態則是找出問題的關鍵。

二、醫藥行業存在稅收漏洞的主要表現

(一)醫藥企業存在隱瞞銷售收入現象。根據調查,河南省某市人均年藥品消費金額為40-50元,按最低計算,全市780萬人全年購藥31200萬元,而2005年2月醫藥企業申報銷售收入15643萬元,相差15000多萬元,說明全市醫藥企業存在大量隱瞞銷售收入行為。

(二)分支機構較多,存在掛靠現象。據調查,國營醫藥企業下屬分支機構較多,部分個體經營者掛靠在其下,名為國營、集體企業,實為個體經營,設置虛假賬簿,偷逃稅款。如某市醫藥公司廣設二級公司、三級公司,無論是獨立核算還是個人承包,都以醫藥公司的名義從事經營,其零售公司所轄的十八個門店中,僅有兩個門店申報交納增值稅,其他十六個門店均未交納過增值稅,二級公司――零售公司賬冊上也未反映十六個門店的任何收入。十六個門店實際上是個人承包經營,他們僅向零售公司每年上交一定數額的承包費、保險費、養老金外,其他均自主經營。大多數醫藥經營者掛靠在醫藥公司或者醫藥批發站門下既不辦理稅務登記,又不申報納稅,長期漏征漏管,稅源管理薄弱。全市醫藥行業辦理稅務登記76戶,占應辦證戶數的47%,納稅申報率只有63%,個體業戶稅務登記率和納稅申報率更低,分別為39%和33%.一些經營者說:“我們從事醫藥經營多年,不知道要接受稅務管理,還要繳納增值稅”.(三)醫藥行業發票管理混亂。醫藥行業存在嚴重違規使用發票問題,如某市醫藥公司多年來使用發票以自印發票為主,公司及所屬機構(含掛靠單位)使用發票均由總公司統一印制,分支機構和個人承包者以300元、120元、60元等不同價格進行購買。正規發票應用不到位、使用不規范。個人購藥消費索取發票意識不強,致使醫藥經營企業存在大量不開發票業務。部分醫藥經營企業還存在使用自印發票、以“提貨單”或“調撥單”等自制內部結算單代替發票使用等現象;普通發票的填開質量差,有的只填寫名稱和總金額,名稱一欄只填寫“藥品”,無具體品名,數量和單價欄空白,很難從普通銷售發票上看出具體商品的銷售價格;隨意開具紅字普通發票,沖減銷售收入。該用票不用票,該開票不開票,以自制或內部結算清單代替發票,零售業戶用票面僅為35%左右;轉借^*發票,舊票重用,涂改票面,大頭小尾開票;領購手續不全,無本購票,管理失控,有的一次領購5本發票,多者達10本以上。在近期一次專項檢查中,初步統計醫藥行業用票戶違章面達100%,違章發票2000多份。

(四)存在帳外經營、有意隱瞞銷售收入等現象。醫藥企業經常出現利用銷售結算方式的不同,遲記收入、隱瞞收入。目前部分醫藥經營企業存在購進藥品不入賬、不申報抵扣進項稅金、銷售收入也不入賬的帳外經營現象。部分醫藥經營企業人為壓低部分商品的銷售價格,少記銷售收入,造成企業賬面反映的毛利率與稅負率偏低。一些醫藥批發站采取收入不開票、收入不記賬及建假帳等手段搞帳外經營或者體外循環,隱匿銷售收入,如在對某醫藥批發站的突擊檢查中,稅務檢查人員意外發現了日銷貨原始記錄,與申報數實際誤差很大。

(五)納稅人會計核算不健全、不規范,不能全面、完整、準確地反映企業或個人民的實際生產經營狀況。一些醫藥生產經營企業財務人員素質不高,會計核算不健全,銷售明細賬不明細、結轉銷售成本無依據;對貨到票未到商品計入“商品采購”科目;購進和銷售大部分采用現金交易,不易控制資金流向等。

(六)稅收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尤其是稅源管理不到位。一段時期以來,“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現象較為存在,一些地方的稅源管理人員長年不更換,造成與納稅人關系逐漸密切,管理經驗或掌握的涉稅情況不少,就是不“外傳”,人員更替交接時“一無所有”或者說沒有多少適用的涉稅資料。

(七)稅款抵扣不嚴。醫藥管理改革后,進貨渠道較多,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作為集中核算機構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某市醫藥公司對其下屬分支機構取得的進項稅由公司統一抵扣,對每筆進項業務的日期、品種、數量、用途等缺少應有的了解和監督,進項稅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難以認證,出現隨意抵扣和蓄意增大進項稅等現象。有的串通廠家改變貨物品種抵扣,有的將一些非應稅項目變更后作進項抵扣,有的甚至憑空抵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三、醫藥行業稅收漏洞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一)醫藥經營者對依法納稅缺乏足夠認識。醫藥關乎國計民生,長期以來受國家藥品政策統管較嚴,而在稅收管理上一直沒有納入規范化軌道。從客觀上講,稅法宣傳力度不夠,為數眾多的醫藥經營者對稅法知識了解很少,更不用說如何計算稅款和申報納稅。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中普遍存在著“醫藥經營不受稅務管理”、“買賣藥品不納稅”等認識誤區。從主觀上講,為利益牽動,一些納稅人偷逃稅心理作祟,鉆稅收管理空子,借公司統一報帳管理和企業改制之機,采取非法手段偷逃稅款,給國家帶來損失。

(二)不健全核算難以適應增值稅規范化要求。一方面,醫藥系統下屬分支機構只設立日銷貨清單和月進項稅表,根本沒有總帳、明細帳、銷貨帳、現金帳和庫存帳,帳目殘缺,核算不嚴,基礎管理不牢,在源頭上不能為增值稅核算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名義上為報帳制統一核算,實際上是一種極其松散、極不嚴密的管理形式,它只根據各分支機構每月一次報送的數字抵扣稅款和計算增值稅銷項稅,對實際經營、現金、庫存難以有效控制,據此計算的應繳增值稅可以說很不規范,很不準確,很不嚴肅。因此,醫藥行業的零申報、負申報現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三)承包經營與增值稅規范化管理相錯位。增值稅條例規定,承包承租人為納稅義務人。目前,醫藥行業普遍推行的承包經營機制扭曲了規范化的增值稅管理:一是承包經營后,合同就成為約束發包和承包行為的主要依據,承包人更多地關心能否履行合同和自身利益,發包人考慮的是如何收取承包費,在他們看來,正常的財務核算并不重要,不過是僅供掌握實際情況和調整承包基數的一種形式,這就使增值稅核算管理失去了重要前提。二是大多數承包合同將稅收包含之內,有悖于稅收政策,不利于增值稅據實征收管理。三是每個承包經營者都是相對獨立的實體,進貨有很大的機動性和選擇性,進什么貨、進多少貨完全取決于自己,進貨不易控管,銷貨無法掌握,必然直接影響增值稅的核算。四是承包期與納稅申報日期不一致,經營者在納稅申報期之前停業、轉包或合同到期,稅務機關不利控管,二者差異容易造成管理漏洞。

(四)廠商聯手逃避稅收管理。隨著醫藥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各國對藥品研制的投入也越來越大,新藥、特藥等等名目繁多的藥品不斷面世。各個生產廠家為了搶占市場紛額,采取各種手法,甚至不擇手段,千方百計推銷自己的藥品,導致醫藥市場混亂不堪,藥品營銷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日趨嚴重。為了逃避醫藥監管和國家稅收,廠商聯手,隱瞞收入,既掩蓋了非法收益,又偷逃了國家稅收。

(五)醫藥行業稅收管理滯后。醫藥行業經營形式多樣化,經營渠道復雜化,使稅務管理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一些基層國稅人員對醫藥行業的稅收管理認識偏差,認為醫藥經營是公益事業,稅收管理可管可不管,思想上產生了放松管理情緒。一些稅務人員疏于管理,淡化責任,在企業改制和經營形式變化后,不積極探索醫藥行業稅收管理的有效措施,形成了人為性管理漏洞,忽視了重要的稅收增長點。當然,這與承包經營形式下稅收管理辦法不具體、不明確、基層不易操作也有一定關系。醫藥管理改革不完善。相對而言,醫藥管理改革較為滯緩,措施不配套。一是醫藥管理體制不理順。醫藥與衛生職能重疊,政策打架,醫藥市場競爭無序,引發管理混亂,給稅收管理帶來困難。二是稅制不合理。醫藥經營征收增值稅,醫療衛生征收營業稅,對大量既經營醫藥又有衛生診治的業戶如何征稅,標準不好掌握,國稅地稅都管都不管,不僅造成管理權矛盾,也極易發生漏征漏管現象。

(六)醫藥行業個體經營管理偏松。從事醫藥零售業務個體性質納稅人的財務核算不健全,稅款核定數額偏低,稅收負擔率低,僅為0.87%,稅收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以上就是關于學會計哪個學校較好的詳細介紹,更多與會計培訓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數豆子。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