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核算中對應性疑惑是什么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前面一直在思想啊、思路啊一些做法在講,也就那么多了,自己的本行還是會計工作,特別是核算是基本功,體會就更多了,也有很多的疑惑,多年也是閉門造車,自說自劃,本單位是以我為大,聽我的,總覺得不一定對,特別是最近學習注會的會計課,那是會計學的高階了,天馬行空,不拘一格,與現實中的做法和需要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關于這一塊我來談談:

1、對應性是會計人的執念,是準繩,現在的多數會計主要還是92年借貸記賬法新設之后學習會計的,估計學過收付實現制的會計不多了,“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這是會計人的鐵律,估計非同行的人不大明白。

2、在會計核算中我們有一些對應關系,比如應付職工薪酬的核算就是一種,計提時借方是成本和費用,包括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研發費用等,貸方是應付職工薪酬的明細科目,工資、福利、統籌、公積金、教育經費、工會經費、辭退福利等,明細項目要一一相符,比如工資成本與計提工資項目金額相同,以前這個對應關系不太好核查,結果就是表現為年報審計時審計人員講你們沒有對應,成本項目錯開來,可能誤記到其他項目中去了,這時候覺得很不好意思,也不太好責備具體負責的會計,后來我們通過財務軟件取數的辦法,形成數據核對表,通過借方貸方同項目金額比對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月度核算時進行核查,從此解決了這個問題。

3、類似于工資性支出的科目還有稅金,比如稅金及附加科目與應交稅金有關明細科目的對應性也是,比如稅金及附加中的城建稅與應交稅金的城建稅貸方一致;減值損失明細項目與減值的項目一致,比如壞賬準備金計提;甚至于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明細科目 公允價值變動項目一致,當然這些對應可能與準則的要求并不要求一致,但在基礎的核算中基本上是要執行的。

3、會計科目的方向問題,這是最大的疑惑,管理費用平常怎么能放到貸方,沖減財務費用放在貸方,有兩大方面的分類:成本類科目能不能放在貸方,我們的理解就是領用和紅沖都要在借方處理,只有結轉才能在貸方出現;損益類科目應當執行科目本身的含義方向,比如管理費用只能在借方,需要沖減只能出在借方負數,其他的財務費用(利息收入、沖回)、營業成本等都要如此,對應的收益類要出在貸方,特別是雙向出現的科目更要注意,比如投資收益、資產處置收益、公允價值變動等應以收益類出現。如果不這樣的處理,在會計電算化中就會大亂,計算機是不能進行高階邏輯判斷的,報表取數只能按正常取數,是分不清是實際數據還是結轉還是紅沖,這一塊有沒有高人的指點一二呢?

3、會計科目借貸方的含義關系,這一塊主要有兩個科目我們都在堅持,一個是應收賬款,一個是應付賬款,應收賬款的借方表示開票的含稅收入,貸方表示收款,如果有收入紅沖和退貨款都是在原方向紅字處理,同理應付賬款的借方表示支付款項,貸方表示采購確認債務,通過科目匯總數據就可以看出某一時期的開票量、收款量、采購量、付款量,可以反映一個單位基本的經濟總量

對于采購或銷售,原則上一律通過應收和應付來處理,哪怕是現款收入或采購,保持這種數據體系的處理到位,這一塊不知道還有什么的做法。

4、對于稅金核算細化方面,我們也做了一些對應的安排,主要目的就是解決混業企業營業收入與稅金稅負的對應關系,很多的企業業務眾多,跨增值稅多種稅率,同時業務中有自營和貿易性部分,都會對最終的稅負有大的影響,有時可能不符合監管部門的要求,比如制造業,怎么可能有那么低的稅負率呢,因此監管機關關注什么,會計核算就要做好,將事情講清楚,將疑惑解開,不能引火上身。

我們的做法就是應收賬款、營業收入、增值稅銷進項全部按業務分類,垂直對應,比如貨物銷售、勞務銷售,應收分、收入分、進銷分,這樣就能算出應交對應項目的增值稅和附加,一一對應,自然稅負就出來了,在每個業務中還分自營和貿易類,比如勞務類,如果自營,因為沒有什么抵扣稅率基本就是稅負率,對于勞務外委項目因為有進項,稅負就是貿易毛利率與稅率的積,如此種種就可以按自營和貿易大類,再按業務大類反映各自的稅負,也就解釋了混業下稅負的構成,這樣再與行業稅負對比才有意義和作用。

包括財務指標的異常也可以解釋通了,比如存貨周轉率,可能很快很快,實際上有可能是貿易類采購一進一出,提升了營業成本的金額,但期初、末存貨金額卻沒有積存,因此對應性的要求就會很重要,核算和平常不做好準備,是會吃苦頭的。

各位達人,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的,歡迎解惑??!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