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值稅是稅務系統里面,最重要的稅種。對于企業來說,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增值稅在實際處理過程中,也是異常復雜。具體來看,“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的借方專欄有6個,貸方專欄有4個。增值稅的會計處理,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進項稅大于銷項稅怎么結轉?
企業在月底出現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時,需要分為兩種情況進行:
1、存在預繳增值稅
企業將多交的增值稅,借記“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進行結轉。
這里結轉的只是企業自己實際繳納的增值稅。不是企業自己實際繳納的真金白銀,是不能通過這樣的會計分錄進行結轉的。
對于這一點,我們還是需要牢記于心的!增值稅的處理就是需要注意小細節!
舉例說明:
A財稅公司,在2022年3月獲得的進項稅額是90000,對外銷售產生的銷項稅額是88000。另外A財稅公司預繳的增值稅是18000。
由于進項稅額大于銷售稅額,同時還存在預繳增值稅的情況。月末A財稅公司的會計分錄為:
借: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18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18000
另外,還有2000(90000-88000=2000)的留抵稅額。
2、不存在預繳增值稅
企業月底進項稅大于銷項稅時,不需要進行會計處理,只需要將多余的進項稅額留底即可。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的進項稅額不是企業自己實際繳納的,而是企業購進商品獲得的進項稅額,那么只需要把多余的進項稅額留到下期繼續進行抵扣即可。
當然,企業要想獲得進項稅額,必須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企業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小于銷項稅額時,應該怎么處理?
增值稅銷項稅額大于進項稅額時,意味著企業存在應交未交的增值稅。這個時候,企業需要把應交未交的增值稅結轉到“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的貸方。
具體的會計分錄為: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這里需要注意,“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科目與“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屬于平行科目,彼此之間沒有隸屬關系!而且“轉出未交增值稅”也是“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的借方專欄。
比方說,在2022年3月份,A財稅公司對外銷售產生了50000的銷項稅額,購進貨物獲得了36000的進項稅額。
月底時,A財稅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14000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14000(50000-36000=14000)
2022年4月初,A財稅公司繳納增值稅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14000
貸:銀行存款 14000
- 上一篇: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公式
- 下一篇:加班餐費報銷計入什么科目
-
進項稅額轉出的金額是怎么算出來
進項稅額轉出的金額是怎么算出來進項稅額轉出的計算【1】若原外購貨物全部成本據按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了進項稅額,則按需要轉出進項稅額的外購貨物賬面成本乘以外購貨物適用
-
不能抵扣進項稅額怎么處理
不能抵扣進項稅額怎么處理,最近很多小伙伴關注這個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取得不得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價稅合計全部計入相關的成本或費用。通常情況下
-
留抵稅額抵減當期銷項稅如何處理
留抵稅額抵減當期銷項稅如何處理,財務人員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第一,如果得數為負數時就不用交稅,繼續做為下一個月的留底稅額。第二,
-
進項稅需要列入現金流量表嗎
進項稅需要列入現金流量表嗎,在會計行業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答:需要,如果是購材料的進項稅,列入現金流量表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
-
支付銀行貸款利息可以抵扣進項稅額嗎
支付銀行貸款利息可以抵扣進項稅額嗎,經常有小伙伴遇到這個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不能。根據營改增政策規定,“購進的貸款服務”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
已抵扣進項稅轉出的分錄怎么做
已抵扣進項稅轉出的分錄怎么做,財務人員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購入用于職工福利,計入管理費用等。借:在建工程、管理費用等貸:應交稅費
- 一次性計入生產成本的固定資產進項稅能抵扣嗎
-
營改增后金融企業可以抵扣進項稅嗎
營改增后金融企業可以抵扣進項稅嗎,如果不太了解沒有關系,本文數豆子搜集整理了相關信息,請大家參考。營改增后金融企業可以抵扣進項稅嗎答:根據《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
-
非正常損失進項稅額轉出的情況
非正常損失進項稅額轉出的情況最近《中國稅務報》刊登了兩則進項稅額轉出的案例,可以討論一下。案例一:7月28日B1版《五個典型案例揭示藥企常見稅務風險》:C類企
-
小規模納稅人的進項稅也可以抵扣嗎?
新設立的企業,從辦理稅務登記,到開始生產經營,往往要經過一定的籌建期,進行基礎建設、購買辦公和生產設備、建賬建制、招聘員工、聯系進銷渠道等。在此期間,企業可能未能及時認定為一般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