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貼收入確認原則是什么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企業取得的政府補貼收益的確認由政府和企業相關部門來共同完成,具體來說如下:

一、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處理

(一)確認和計量

企業取得的各種政府補助在實際收到款項時,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如果政府補助表現為政府向企業無償劃撥長期非貨幣性資產,應當在實際取得資產并辦妥相關受讓手續時按照其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即1元人民幣)計量。

(二)會計處理

根據配比原則,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計入以后各期的收益。

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的處理

企業應當在收到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時,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確認和計量。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所以,收到的政府補助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

三、與資產和收益均相關的政府補助的處理

政府補助的對象常常是綜合性項目,可能既包括設備等長期資產的購置,也包括人工費、購買服務費、管理費等費用化支出的補償,這種政府補助與資產收益均相關。

企業取得這類政府補助時,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在實務中,政府常常只補貼整個項目開支的一部分,企業可能確實難以區分某政府補助中哪些與資產相關、哪些與收益相關,或者對其進行劃分不符合重要性原則或成本效益原則。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將整項政府補助歸類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視情況不同計入當期損益,或者在項目期內分期確認為當期收益。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