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成本的會計處理是什么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內部控制成本的會計處理是什么,經常有小伙伴遇到這個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對企業來說,內部控制體系自身的設計、建成、運行、評估、改善和維護都會產生成本。準確地提出并定義這些成本是定量計量該成本的前提,也是權衡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的成本、風險和收益的基礎,為內部控制系統在企業中是否建立以及決策內部控制的廣度和深度提供具體和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成本評估

通常來說,內部控制成本是指在建設、運行以及維護內部控制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和失去的資源。例如管理成本的增加、工作效率的降低、暫時的信息失真、信息溝通渠道不暢、員工抵觸情緒的產生和生產質量問題等。

在定義內控成本時,我們應該明確的是,雖然良好的內部控制能給企業帶來一系列利益,如:生產率提高、原材料等資源的節約、信息溝通途徑縮短、信息質量提高等,通常來說,內部控制的收益是企業凝聚力的提高、管理效率的提高,使整個組織結構更加有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耗費則是資金、物質的損耗以及效率的暫時性損失。

而內部控制是一個通過納入管理過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動實現的過程,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執行,就必須對內部控制過程施以恰當的監督和評估。包括內部審計、企業經理、財務人員在內的內部控制評估班子是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構建、內部控制過程監督及內部控制結果評價的重任,是監督內部控制其他環節的主要力量。

內部控制成本不能孤立地評估,更不是越少越好,該項內控是否施行是成本和風險與其帶來的收益綜合比較的結果,也是該項內部控制措施與內部控制其他措施的配合程度、配合效果評估的結果。例如,確定企業激勵制度時,應綜合考慮建立和運行激勵制度的耗費和由此帶來的員工積極性和效率提高的收益。

反之,基于對財務報告可靠性的過度關注,企業會設計一套復雜而又繁瑣的內部控制程序,以便將錯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或將內部控制視為企業管理系統的一個附加部分;或者認為是由監管者強加的,從而造成控制與被控制的對立狀態。繁瑣的過度控制會使企業決策和行動速度緩慢、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下降。

控制與被控制的對立狀態使組織員工只關心自己能控制行為的直接后果而不去考慮其給后續業務帶來的連帶效應,容易導致本位主義,形成各種關系之間不協調的競爭,嚴重破壞組織和諧,最終違背了企業內部控制的設立目標。因此企業在內部控制建設時,應注意內部控制的適度問題。

會計處理

內部控制成本的會計處理,通常包含如下幾點內容:

1.設計成本的會計處理

設計內部控制所發生的人工費用、調研費用、咨詢費用及其他管理費用是企業改善管理的一次性支出,一般發生在企業設計內部控制系統的前期,屬于企業當期發生的不能直接或間接計入某種產品成本的、直接計入損益的費用,應作為企業的期間費用中的管理費用,貸記相關資產,并在管理費用科目中按費用項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期末管理費用科目余額結轉本年利潤科目后無余額。

2.實施成本的會計處理

由于該部分耗費是企業正常生產活動中的常規耗費,并伴隨生產率提高帶來的收益,應計入相關產品成本,會計處理為:將確立控制環境而改變組織結構、分離職責、調整和培訓員工等成本,應借記制造費用,貸記相關資產,并在制造費用科目中按費用項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并在各產品線之間按照產品收入額比例進行分配。期末制造費用科目余額結轉生產成本科目后無余額。

實施成本會計處理通常分為兩個階段:

(1)內部控制系統磨合期。由于磨合期各項費用發生額不穩定,為避免各期間成本波動過大,應在預計的磨合期間內按預計的實施成本進行均攤,預計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額可在最后一期調整,若差額較大,可在隨后多期內攤銷。

(2)內部控制系統穩定期。在內部控制系統建立并通過磨合期進入正常運轉期后,應將每月內部控制實施成本計入相關明細科目,期末在制造費用科目歸集并按照產品收入額在各生產線進行分配。

3.評價成本的會計處理

評價成本是企業在對內部控制系統實施過程中和劃分的實施階段末由企業員工、管理人員和第三方專業評估師協調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措施所產生的費用。應作為企業的期間費用的管理費用,在管理費用科目核算,應借記管理費用,貸記相關資產,并在管理費用科目中按費用項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期末管理費用科目余額結轉本年利潤科目后無余額。

4.其他資源損失的會計處理

該部分耗費包括控制手續增加、審批周期延長而導致的效率降低、員工因感到不被信任而產生的負面影響等,此類耗費發生不規律,且金額難以量化確定,許多企業常常忽略這部分耗費,這將造成企業管理信息的不完整,對企業管理者的決策造成誤導,這部分資源損失應在賬外進行記錄,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