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經濟師培訓,經濟師網課學習起來很方便。
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第二十一章金融監管理的含義及理論
【考點四】金融監管理的含義及理論
一、金融監管的含義
1、金融監管的定義:金融監管或稱金融監督管理,是指一國的金融管理部門為達到穩定貨幣、維護金融業正常秩序等目的,依照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外部監督、稽核、檢查和對其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等一系列行為。
2、金融監管首先是從對銀行的監管開始的,這和銀行的三大特性有關。
(1)銀行提供期限轉換功能;即銀行在儲蓄-投資轉化過程中為儲蓄者提供短期資產和流動性,把儲蓄集合起來,再根據投資者的需要提供期限相對較長的負債和資金。
(2)銀行是整個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票據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的費用。
(3)銀行的信用創造和流動性創造功能。
【經典例題】
【例題:單選題】關于金融監管的說法,不正確是()
A 從銀行監管開始的
B 對金融機構實施內部監督、稽核、檢查
C 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外部監督、稽核、檢查
D 對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
【答案】B
【解析】金融監管是指一國的金融管理部門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外部監督、稽核、檢查和對其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等一系列行為。金融監管首先是從對銀行的監管開始的。
二、金融監管的一般性理論
1.公共利益論
(1)源于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經濟危機,并且一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都是被經濟學家所接受的有關監管的正統理論。
(2)觀點:監管是政府對公眾要求糾正某些社會個體和社會組織的不公平、不公正和無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種回應。 2.保護債權論:
債權人就是存款人、證券持有人和投保人等。
觀點: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監管。存款保險制度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形式。
3.金融風險控制論
這一理論源于金融不穩定假說,認為銀行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促使其系統內增加有風險的活動,導致系統的內在不穩定。這種不穩定來源于:銀行的高負債經營、借短放長和部分準備金制度。
4.金融全球化對傳統金融監管理論的挑戰
20世紀代以來,金融監管更強調安全與效率并重,同時對跨國金融活動的風險防范和國際監管協調更加重視。
【經典例題】
【例題: 年單選題】存款保險制度是金融監管理論中()的實踐形式
A.公共利益理論
B.金融風險控制理論
C.金融不穩定假設理論
D.保護債權理論
【答案】D
【解析】金融監管首先是從對銀行的監管開始的。
中級經濟師報名入口陸續關閉!未報名的考生可抓緊時間報名
以上就是關于梅州經濟師培訓的詳細介紹,更多與經濟師培訓有關的內容,數豆子將繼續為大家分享。
快速了解經濟師考試后,測試備考基礎,專業老師組卷,測出水平,高效備考!
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