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稅三期個人所得稅(什么是金稅三期?)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金稅工程是國家電子政務“十二金”工程之一,從1994年上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先后經歷了一期和二期建設階段。2008年,金稅三期工程正式啟動。

作為國家電子政務“十二金”重點工程之一,金稅三期工程通過“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類系統”的建設,將形成一個網絡覆蓋率100%,年事務處理量近100億筆、稅務機關內部用戶超過60萬人、納稅人及外部用戶超過億人(戶)的全國稅收管理信息系統。

01

建設歷程

金稅三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工程,整體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試點階段,第二階段為全面推廣階段,第三階段為完善和驗收階段。

第一階段:2009年~2014年底

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全面啟動金稅三期工程第一階段建設工作,應用軟件的開發、測試,以及全國廣域網及試點單位計算存儲、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先后組織實施。

2013年2月,金稅三期工程主要征管應用系統在重慶市國稅局、地稅局成功實現單軌運行。

2013年10月,金稅三期工程核心征管系統、個人稅收管理系統等應用在山西、山東全省國稅局、地稅局單軌上線運行。

2014年10月至年底,經過優化完善后的金稅三期主要應用系統在廣東、河南、內蒙古國地稅正式上線運行。至此,金稅三期第一階段6個試點省、直轄市全部成功上線運行。2014年底金稅三期工程第一階段完成工程綜合驗收。

第二階段:2015年~2017年底

2015年起,國家稅務總局開展了金稅三期主要應用系統在全國的推廣工作,至2015年底,完成河北、寧夏、貴州、云南、廣西、湖南、青海、海南、西藏、甘肅、安徽、新疆、四川、吉林等14省、自治區推廣。

2016年7月上旬,遼寧、江西、福建、上海、青島、廈門6省市完成正式上線運行。

2016年8月和10月,北京、天津、黑龍江、湖北、陜西、大連、江蘇、浙江、寧波和深圳10省市分兩批完成正式上線運行,從而實現了金稅三期的“全覆蓋”和“大合龍”。

這個全國統一的稅收信息系統投入運轉,標志著中國的稅收管理步入“大數據”集成管理時代。

金稅三期的特點是什么?一組數據或許可為這個宏大的工程“畫像”:

稅務總局和南海兩大數據中心、近80萬稅務系統內部用戶、9700萬條法人登記信息、8億自然人基礎信息;連通12個部委機關、2個國家信息共享平臺。每年可支持處理涉稅業務超過100億筆,提供24小時不間斷技術支持。

02

9大亮點

金稅三期工程進行了業務和管理服務創新,主要有9大亮點:

運用先進稅收管理理念和信息技術做好總體規劃

從管理角度來看:建立基于信息管稅的稅收管理模式,以納稅人關系管理為核心,把納稅人價值獲取作為建設和發展方向。

從技術角度來看:遵循頂層設計、業務導向、架構驅動的建設模式,緊緊圍繞稅務業務發展方向,從全局角度審視、設計工程體系框架。

統一全國征管數據標準和口徑

通過對稅收元數據和代碼集的屬性定義和標準規范,實現稅收征管數據的“法言法語”,保證數據項標準、口徑的唯一性。

實現全國征管數據大集中

采用“應用省級集中,生產數據在省局落地,然后集中至總局”的模式,并建立第三方信息共享機制,實時、完整、準確地掌握納稅人涉稅信息和稅務機構、人員情況。

統一國地稅征管應用系統版本

按照標準化操作界面、標準化流程管理、統一權限管理、統一服務管理、統一數據模型、統一外部渠道等要求,面向稅收業務、行政管理、外部交換和決策支持四類應用,設計并搭建一體化技術和應用環境,實現全國國稅局、地稅局征管應用系統的版本統一,為消除國地稅業務辦理間的障礙奠定了基礎。

統一規范外部信息交換和納稅服務系統

構建全國統一的外部信息管理系統和交換通道,形成以涉稅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應用為主線的管理體系,為風險管理提供外部信息保障。

規范國家稅務總局、省局的納稅服務渠道、功能,形成涵蓋辦稅服務廳、稅務網站、納稅服務熱線、自助終端、短信系統和企業端的一體化納稅服務平臺,為納稅人和社會公眾提供統一、規范的信息服務、辦稅服務、征納互動服務。

實行遵從風險管理

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將提高納稅遵從度作為稅收管理的戰略目標。一是構建分類分級管理和技術框架,對納稅人實行分類、分級管理。二是建立可持續改進的遵從風險管理平臺。按風險分析、排序、應對、評價的流程建立國、地稅一體化遵從風險管理平臺。

加強管理決策

根據業務特點和實際需要,實現稅收數據的查詢、監控以及深層次、多方位的分析和挖掘,督促、檢查、監控稅務人員服務、管理和執法全過程,為各級稅務機關稅收決策提供依據。

支持個人稅收管理

建立承擔納稅(費)義務的自然人信息庫,覆蓋個人所得稅及社保費的核心業務,涵蓋基礎信息、收入信息等,實現全員建檔、數據全國集中和信息共享。

強化數據質量管理

全面貫徹數據治理理念,通過事前審核監控、事后糾錯調整和補償業務等方式,及時更正數據差錯,確保數據質量。

03

促進規范化、法治化

金稅三期不只是征管工具的改變,而且是管理方式的轉變;不是單純操作流程的優化,而是法治思維、工作規范和內控機制在流程節點上的再造、固化和統一。

“以行政處罰為例,過去我們習慣把‘責令限改通知書’和‘行政處罰決定書’合并送達,合并銷號,但在‘金三’的流程設置中,必須嚴格對兩類文書分別送達,分別銷號?!苯K省蘇州市某稅局干部深刻感受到,“金三”的流程設置完全依據《稅收征管法》等稅收法律、法規,一切試圖越過流程的操作都將被“金三”自動攔截,稅收執法的程序合法性通過“金三”的操作流程監控得到了保障。

除了體現依法治稅精神,金稅三期工程也把稅收征管、納稅服務、出口退稅和國地稅合作等規范鑲嵌在軟件中、固化在流程里,實現不規范操作有提示、違法行為有阻斷和處理流程有跟蹤。

“金稅三期工程通過對業務需求規范及表單文書標準進行統一,且不允許隨意更改,改變了以往部分文書‘機內機外兩頭做,各基層單位兩樣做’的情況?!薄敖鹑苯y一涉稅流程,減并表證單書,明確崗位職責,減輕了納稅人的辦稅成本。

“金三”帶來的不僅僅是便捷,更是執法的程序化、規范化。如今在票種核定時,系統會自動啟動最高開票限額的行政許可;在行政許可審批過程中,系統會自動啟動調查詢查工作流。這種固化、規范的工作流程,可以讓稅務人員執法更精準。

04

走向稅收共治

依托金稅三期工程,企業涉稅信息實現在區域間、層級間和部門間共享,有助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跨區域的協作共治。與此同時,金稅三期還建立了強大的外部共享渠道,可以與第三方對接,亦可與地方特色軟件銜接,充分體現出系統開放性、共享性的特色,為深化信息共享、推動社會共治預留了廣闊空間。

依托金稅三期對海量數據的深度應用和持續優化,稅務機關得以將以往分割孤立的數據拓展為囊括稅務端數據、第三方數據、互聯網數據和企業端數據“四位一體”的大數據源,打開海量稅收數據這個富礦,并通過篩選、加工、整合和比對集中存儲的數據,實現了對涉稅風險的精準制導。

江蘇省國稅局以大數據為“千里眼”,研發數據情報管理平臺,全面對接金稅三期,實現互聯網數據的智慧采集和運用,存儲系統內外73個部門290億條數據,建成包含模型、指標、項目和案例共計731項的風險識別庫,實現涉稅行業模型全覆蓋、事中事后要求全覆蓋和風險管理要點全覆蓋。數據情報管理平臺全年自動產生風險信息180多萬條,全省風險應對成效逾260億元。

大數據還將推動納稅信用體系建設。利用稅收大數據,稅務機關還可以跨領域、跨行業跟蹤記錄納稅人的投資、生產、分配和消費行為,通過清洗、整合和加工后,立體化地呈現一個企業的真實圖像,從而評估納稅人信用情況,使稅務機關的風險管控更具針對性,諸如“走逃戶”等有過不良納稅信用記錄的納稅人將“寸步難行”。

05

如何識別納稅異常?

金稅三期的上線,給企業安裝了無形的監控與電子眼,企業賬務風險、發票風險、預警風險越來越大,傳統的稅務稽查已經由“人查”、“賬查”全面進入了大數據稅務稽查時代。

1.“看”企業收入

如果你的企業少記了銷售收入或是隱匿了一部分銷售收入。那么金稅三期可通過你的成本和費用來比對你的利潤是否為負數,或是比對你開具出去的發票,收到的貨款數額以及賣出的商品,或者進一步通過大數據,查詢與你交易的下游企業的相關賬本數據,比對出異常。

2.“觀”企業成本費用

如果你的企業長期購進原材料或商品時暫估入庫、企業購進原材料或商品為了價格低一點而不索要發票、企業計提了費用而遲遲沒有費用發票。那么金稅三期會比對你的每一筆支出數額,相應的商品或服務以及對應的發票,三者應該是一一對應的,若少了任何一項,都會被判定為異常。

3.“查”企業庫存

一般來說,企業都會有庫存,包括原材料庫存和成品或半成品庫存。而且庫存量一般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指標附近呈周期性波動。

金稅三期大數據會先判斷出的庫存是否一直處于遞減或遞減狀態,并進一步形成電子底賬來比對你的庫存,最后判斷出異常。

如果你的企業銷售了一批貨物,貨款也已進入到銀行賬戶,收到的貨款卻遲遲沒記入賬中;如果你的企業取得了一些虛開的發票,而賬戶里面的資金卻沒有減少或減少額不匹配。

對于這些情況,以前只要賬本調整的好,是很難識別出來的,可現在對于上述包括以下情形,金稅三期系統都會進行分析并識別出異常:

企業當期新增應收賬款大于收入80%、應收賬款長期為負數;

當期新增應付賬款大于收入80%;

預收賬款減少但未記入收入、預收賬款占銷售收入20%以上;

當期新增其他應收款大于銷售收入80%。

4.“算”企業應納稅額

若企業增值稅額與企業毛利不匹配、企業期末存貨與留抵稅金不匹配;企業繳納的附加稅費,與增值稅比對不一致等等,都可通過大數據就能識別出異常。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