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審計不是主要指向反腐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土地審計不是主要指向反腐,在會計行業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從2014年8月中旬開始,國家審計署掀起全國首次土地財政大審計,審計范圍一直下到縣級,主要針對2008年至2013年五年內的土地出讓金收支、土地征收、儲備、供應、整治、耕地保護及土地執法情況進行審計,涉及財政、國土資源、住建、發改委、林業、農業等多個系統。

很多人預期有大批官員的“壞帳”將浮出水面,這一預期有現實依據。中央巡視組在巡視的21個省份中,發現20個省份存在房地產腐敗現象,占比高達95%,19名省部級官員在中央巡視組進駐后落馬,其中不少高官落馬與房地產業密不可分,土地領域為腐敗重災區。這并不奇怪,土地是地方政府手中擁有的最大宗資產。

反腐并不是惟一指向,甚至不是主要指向,只是拔出蘿卜帶出泥的次要收獲。從推測看,摸底地方公共財政,改革地方財政與公務運轉系統,才是主要目標。

建立地方公共財政、擺脫土地依賴癥,必須清楚在扣除腐敗因素后,精減機構減少冗員后,地方到底需要多少財政收入,才能維持正常運轉。未來推出彌補地方財政收入不足的房產稅與消費費,是否能夠維持地方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所需?地方債審計也好,土地財政審計也好,都是為地方建立公共財政奠定基礎數據庫,一旦這些數據庫基本建成,對吃財政飯的機構與人員等組織架構的整頓,將迅速提上議事日程。官體不改,任何財稅改革都是空中樓閣。

不建立嚴格的公共財政體制,必然出現地方財政寅吃卯糧,現在地方主政官員為政績大舉賣地、大舉借貸,讓子孫償還欠帳,一方面地方政府負債率高、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極其低下,惡性循環屢禁不絕,相當于現在幾任地方官將所有資產一次性套現。一些地方大量征地,卻無實體附著于上,美侖美奐的廣場、劇場聳人眼目,單位面積GDP卻慘不忍睹,最好的深圳、上海也只有香港的4、5倍,甚至不如印度等國家的經濟中心,更不要說其他鬼城、空城。

土地出讓面積多、價格高,讓民間資金購買高價房的方式進入政府投資領域----2000年中國城市建成面積是2.2萬平方公里,在2011年的時候是達到了4萬平方公里; 從2000年到2011年,綜合地價的水平差不多漲了297%,商業地價的水平是漲到了309%,居住用地的價格是上漲了528%,在此期間工業地價水平才提高71%。2011年全國土地抵押面積是420萬畝,抵押金額達到4.8萬億----一切依賴于土地,招商引資靠土地,改變面貌靠土地,“吃財政飯的”寄生于土地,金融抵押還是靠土地,但征用土地上卻未形成匹配的實體經濟,未完成人口同步城鎮化。

出讓土地收入無法覆蓋成本,低價出讓的工業地轉化成商業地,溢價被瓜分,出讓土地成為賠本生意,地方財政必須另找出路。地方債審計、土地出讓金審計,一端是負債,一端是資產,就是為了核實未來到底有多少優質資產,資產的收益率有多少,經營費用到底有多高,有多少進入了財政口袋,有多少進入了部門小金庫甚至個人口袋,這是一次總體清帳過程。算清帳,才能為二次分稅制改革定準基調。

可以預計,此次審計會有土地相關領域貪官浮出水面,但滿足于看熱鬧式是短視的,重要的是建立機制,逐漸杜絕貪官滋生的土壤,重刑治貪官、貪官吹又生式的悲劇,才是真正的體制性悲劇。

同樣可以預計,圍繞土地財政的利益分配將有所調整,土地出讓金可能借鑒土地基金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接受審計之外的大眾監督。但目前階段徹底根絕土地財政是不現實的,最現實的做法是,從發達地區逐漸推出房產稅、消費稅,以溫水煮青蛙方式改變土地財政與稅收權重。

再看香港案例,香港面積遠小于上海、北京,總面積僅1100平方公里,人口高達700萬。香港75%的土地仍屬郊野地區,全港已開發的土地面積10%左右,新界等地仍有大量土地沒有開發,為未來留下大量空間,最重要的原因是財政收支平衡,房價越高差餉稅越高,政府不需要追求短期政績,因此沒有一次性賣完所有土地的瘋狂。

如果改革不能落實為制度變革,所有的改革努力被會被消滅于無形,審計土地只是建設新制的開端,理性人性的體制才能改變狂熱的市場。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