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財務思維思考企業經營管理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如何用財務思維思考企業經營管理,每個企業都離不開會計,在企業里做會計,免不了遇到各種問題,下面一起來看看本文的問題如何解決。

在一個經濟社會之中,企業實際上是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分支,作為企業來說,賺錢的問題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從整個中國企業現狀來說,確確實實盈利的狀態不太好,這樣的話也會影響整個企業持續發展的問題。

一、 中國企業經營質量和盈利現狀

企業要賺錢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硬道理,但是問題就在于,很多企業確實在賺錢的能力上和賺錢的機會把握上,以及賺錢的方式上,其實都出現一個重大的偏差。所以當大家賺到一些投機利潤的時候,企業卻不能保證長期有效的利潤,這就使得企業在整個經營管理上缺乏一種持續性,穩定性。

那么利潤這個話題,在現實的狀態之中,我們也同樣會發現缺乏基本的研究,在經濟學里面兩個最基本的道理,一個是收益定律,一個是代價定律,但是很少有人把收益定律和代價定律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利潤的關鍵。因此建立在收益和代價平衡的基礎之上,這才是企業贏利的關鍵。

利潤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一個核心的問題,很多中國的企業家其實比較關注的是機會理論,比如說做新的行業,跳進去以后毛利率會很高,而且大家也很喜歡這種先機理論。

這種先機搶得越多,當大家都跳進去的時候,你就沒有了先機,這個時候出現最大的問題是持續性問題。所以先機是有,但是先機能不能持續性地穩定住,也就變成一個收益,確確實實是很難做到的。

第二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關于對資源的偏好和搶奪,現如今很多行業就喜歡去搶資源。這個還是要建立在需求基礎之上,有的時候搶了很多資源,其實資源有相對稀缺性,今天很多做資源性的企業,又開始陷入痛苦之中。不能簡單地講怎么做資源,而是怎么將資源和別的行業之間連接和構建起來,從而變成一個整體企業化的行為。

在中國,大家發現錢很緊張,其實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永遠會碰到錢緊張的問題。企業的錢其實來自于三個方面:

第一,從盈利中來,這是企業的基本資金來源;

第二,從資本方面來,資本方面我們就可以說是上市、融資;

第三,從債務來進行融資。這些融資的手段,其實背后還是用錢的能力,這個時候會發現銀根緊縮的背后,其實是用錢的效率不高。所以現在銀行的壞賬率高,其實是與很多企業的效率低聯系在一起的,這世界上其實不缺錢,缺的是好項目,好企業。

但是問題就在于每一次銀根緊縮以后,就會迅速淘汰一批急功近利、高度負債的企業,甚至淘汰了一些好企業,也是因為他們在資金上面不夠謹慎,不善經營,經營不足。

第四個方面的認知,我認為有差錯,現在企業一個勁地上市、上IPO,IPO是很好的事情,讓企業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能夠推進更迅猛地發展。但是問題就在于我們把IPO當成了一個目標。

上市后很多企業就開始造假,甚至沒有長期戰略,僅僅把它當成了上市的一種追隨行為,所以上市后,不難發現企業持續的質量卻不高。其中,創業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一些企業,上市兩年后融資的資金總額,居然高達70%多沒有使用。那么問題就來了,當初為什么要融這么多資金呢?這其實都是被證券公司忽悠了。這也和企業家有關,比較無知,所以IPO就當成了一個追隨,問題就在于上市以后,企業的盈利行為是不是能夠持續地支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財務有一個指標,叫做股東回報率,利潤除以股東權益,一旦上市,擴大了股東權益,但是經營是要靠凈利潤來支撐的。所以說這個時候股東權益迅速增加了,但是凈利潤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因此一般來說很多企業只要一上市以后,股東回報率急劇下滑,市值就開始掉了。

我們在IPO上市以后為什么市值不高呢?很多的企業家不會管理自己公司未來的價值,其后創造利潤的能力是比較低的。

利潤能力比較低,又不善于管理股東權益,這個時候資本收益率太低,最終是有影響的,企業創造利潤的能力比較差。從網上找到一個最新發布的上市公司上一年度的財務報表,本文挑選了一些公司作為例子來講,來自八大典型的行業:金融業、房地產、水電、煤氣、交通、物流、采礦業、服裝制造、電器制造和批發零售。你可以發現其實股東回報率都是比較偏低的。

有很多明星企業,比如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你看銀行業其實股東回報率只有十幾。

看起來在整個回報率上面不算差,你可以看到當它凈利潤高達30%多的時候,你就知道其實股東回報率是偏低的,關鍵是資產的利用率太低。所以這個時候可以看到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它的管理效率是比較差的。

有些國有企業靠著壟斷地位,有很大的資本杠桿作用力,用自己很少的錢撬動很多資產。從一個方面說起來,這樣會提高股東權益,但從另一方面說起來,其實也暴露出它使用資產的能力是比較低的。

一些市場化競爭度比較高的,比如七匹狼、九牧王、報喜鳥、美的電器、老板電器、小天鵝,可以看到這些競爭性的領域,股東回報率也是比較低的,不得不說,股民們沒有辦法從每股收益上去分到錢,只好通過炒作股票獲得這種交換的利潤,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股市上的泡沫,以及股民的短期行為,其實是有原因的。

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其實是為了能夠簡單地來說明一下問題,從整體上看起來,其實中國的上市公司,經營質量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中國上市公司前1000位,經營的質量其實也是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今天很多公司需要的是迅速提高自己創造利潤的能力。

二、 企業經營的四大誤區

關于如何創造利潤的能力,有幾個問題是需要來澄清的。

1。資產≠財富

第一個澄清的是資產不等于財富,農業社會的思維對我們企業家影響是比較大的,我們總是認為擁有更多的資產,我們就創造更多財富。

你會發現倒閉的企業往往是擁有一大堆無用的資產。其實一個公司最值錢的是創造收入的能力,因為所有的公司資產歸根結底都是成本,而成本就要想想看客戶愿不愿意買單。所以擁有強大的資產,往往是很多企業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資產不等于財富。

2.上市≠發展

第二個問題要注意,上市不等于發展,很多的企業家把上市作為一個夢想。

一旦上市以后,企業的未來發展缺乏一個方向,上市是一個公司戰略規劃中的一個手段,借上市融資的力量,借公眾公司平臺能夠提升公司的競爭力,獲得品牌影響力,能夠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能夠圈到更多的人才。

問題是一些上市公司,上完市以后仍然是夫妻老婆店,仍然是大股東一個人說了算,仍然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其實都是一個人說了算。表面上設置了很多職位,表面上設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總經理層,其實在經營上面都是獨斷專權,這樣的話其實是很難讓這個企業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特別是人才也難以待得住。

3.融資≠賺錢

第三問題,融資不等于賺錢?,F如今很多企業真正實現資金的能力是弱的,他從客戶那里賺到現金的能力很弱,這樣的話就不斷靠融資來收入,融資收入越多,結果企業就會把命運交給債權人,每次銀根一緊縮,高負債公司就倒下了。所以過高的融資往往是企業死得更快的路徑。

4.規模≠能力

現在很多企業盲目求規模,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各種各樣的小微企業越來越多。很多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型的老板干不下去了,大概是在1、2個億,或者幾千萬,他們現在干不下去了,怎么辦?就開始把公司包給原來的員工,這些員工就變成一個人、兩個人,或者把家里人帶來自己干,于是就變成一個幾百萬的小微企業,老板就開始收租金了。

所以這就是一個新的現象,而且江浙地區出現招工特別容易的現象,所以倒閉變成了一個風潮。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規模其實是擴張起來了,但是規模沒有能力支撐的話,就會變成一種負擔。所以就出現了大量的企業又被不斷拆成小公司進行維持,這批老板就被洗掉了。

三、 用財務的思維打通企業的經營管理

財務的思維是什么?就是要平衡收益和代價,所有的經營行為就應該要沿著這個主軸走,所有的管理其實是要來平衡這兩個方面。所以經營管理其實是一種表現,但是財務的思維是變成一個支撐力。

有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我們就要理清楚這樣五大概念,資產、銷售額、利潤、現金和股東收益。

1。資產

資產,不管是固定資產、流動資產,按照我的認知說來,企業要盡量擴大流動資產,因為流動資產是存貨和應收賬款,它對整個營業收入貢獻更直接,盡可能減少我們的固定資產。今天整個國家不斷購買固定資產,這已經變成一種風潮,但是今天這些固定資產又變成了閑置資產,最后變成企業的巨大負擔。

2.銷售收入

第二個問題是銷售收入,所有的銷售收入,其實是企業的外部能力和內部能力之間的結合。外部是市場的需求,內部是對銷售的支撐力,或者促進能力。所以一些行業,或者有些新興的企業,特別是新行業,投入的時候不要太大。

3.利潤

第三個問題是利潤,利潤是收入減去支出得來的。收入其實是外部能力,支出是管理能力;收入是經營能力,支出是你的管理能力,這之間平衡就是凈利潤。所以利潤值的高低,首先是取決于收入大小,其次決定花錢、用錢的效率,所以我們看到同行之間,利潤會差很多,背后其實跟經營無關,更多跟管理有關。

4.現金

第四個問題就是現金。很多企業不太重視現金的問題,也就是有收入沒利潤,有利潤沒現金。其實現金反而是企業日常管理中的核心問題,所以說一定要控制住現金流,控制不住現金流的公司都是因為經營失控。所以需要把現金流跟整個經營活動連貫在一起,現金流管理其實是一個經營管理的過程,經營管理的水平低,現金流就開始失控。當然現金流其實還有一個預判過程,計劃性越差的公司往往會導致現金流斷流。有的人說現金流斷流由于銀根緊縮,其實跟這個企業的計劃差有關系。計劃差的原因跟這家公司管理差有關,管理差背后是跟企業家的意識落后有關。

5.股東收益

最后一個需要強調和理解的就是股東收益問題。股東回報率對中小型企業說起來,一定是三年就能夠賺回一家公司,不能低于30%。既然這樣,投資小小的,利潤是要大大的。為什么輕資產公司會在股市上受到歡迎,很大原因是因為股東回報率很高,所以股東收益是很重要的。企業再怎么好,其實真正支撐這個企業市值、股價的是股東回報,或者股東的收益。那么對企業長期固定發展說起來,其實股東的收益往往也是一個終極決定指標。

四、 重塑企業的財務衡量指標

利潤這個詞語,其實更多是從會計指標講,會計指標是什么?其實是根據會計制度計算出來的一個金額。那么會計制度本質上又是什么呢?本質上是政府的計稅方式,這樣的話其實這個利潤值,更多是計稅金額。

比方說有一家公司銷售收入200萬,凈利潤100萬,當從這個值來看,這是很不錯的一家公司了,因為凈利潤率50%。這個其實是假象,這個利潤只計算了經營的支出。如果這家公司投資了2000萬呢?你就會發現這家公司的經營質量并不好,問題就在于2000萬并沒有表現出來。所以企業這個概念不等于利潤,嚴格意義上不等于會計利潤。所以我們需要重新來看利潤指標。

單從一個會計利潤來看一家公司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更著重看股東回報率,或者來看經濟利潤。會計利潤減去企業的資金成本,這樣的話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家企業真正用錢的能力。第二個指標要看到毛利的問題,我們經常做定價,比方說有一家公司,一個產品賣100塊,成本是70塊錢,毛利是30塊錢,今天有個大客戶說你65塊錢賣不賣,會計給老板的建議不能賣,其實這就是錯誤的觀點。

因為會計在計算這個成本的時候,其中有一個間接的成本是靠分攤,為什么絕大部分公司的成本是不準的呢?這就是分攤的方法有問題。

因為是一個稅務會計,抓的是整個計稅總額,單項產品的成本不重要。真正抓好每個產品的定價,管好每個產品的策略,就必須準確計算哪一類產品是賺錢的,哪一類產品是不賺錢的。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嚴峻的問題,傳統稅務會計計算方式,已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決策,所以他們不僅僅在整體的決策上面,同樣也影響了企業的定價方面,也更影響了企業如何來判斷客戶價值,產品價值和員工或者業務團隊的價值。

財務衡量指標改變,既影響了經營的決策,又影響了績效考核,最后又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方向,同樣也會影響到企業如何控制風險。

以上就是關于如何用財務思維思考企業經營管理的詳細介紹,更多與會計做賬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數豆子,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幫助。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