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其他章節,所得稅這一章新的概念比較多,同時對稅法知識的熟悉程度要求也比較高,屬于復習難度較大的章節。首次學習完成后,多數同學印象較深刻的理解方式(也是現在比較流行,很容易被大眾接受的一種理解方式)會是:若當期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調增了,那么在以后便有機會進行納稅調減,就會形成現在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例如,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當期不允許稅前扣除,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需要納稅調增,但是以后若存貨變賣時,跌價已成事實,變成了損失,便可以稅前扣除。因此在被納稅調增的當期,可以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相對于其他知識點,這一理解方式更容易被接受,也容易被初學者認為是所得稅這一章節中核心的判斷方法,掌握了這一方法便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識點。
然而,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這一判斷方法僅適用于幫助理解個別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概念,并不適用于所得稅資產/負債的確認與計量。對于所得稅章節的首輪學習,小編建議切不可淺嘗輒止,要認真依以下步驟掌握以下知識要點:
1、 準確記憶資產與負債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含義,并能計算具體金額;
資產的賬面價值是指依會計意義上的賬面余額,一般為實際成本-累計折舊/攤銷-減值準備(或有),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賬面價值即為其公允價值。而資產的計稅基礎則為稅法意義上的價值,即為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依稅法規定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即為實際成本-稅法認可方式下的累計折舊/攤銷,由于稅法上并不認可減值準備與公允價值,因此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其計稅基礎仍為其初始確認成本。
負債的計稅基礎不容易理解,建議熟記常用的項目的計稅基礎,如預計負債與預收賬款。
2、 掌握計算應納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標準,并留心記憶特殊項目;
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將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反之,則將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此處,需要留心記憶特殊項目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如未作為資產/負債確認的項目產生的暫時性差異、或抵扣虧損及稅款抵減產生的暫時性差異等。
3、 能夠判斷是否形成并需要確認遞延資產/負債,留心記憶不確認相關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的特殊情形;
并非所有的暫時性差異都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我們需要留心記憶一些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的特殊情況,如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商譽的初始確認以及非企業合并情況下,既不影響會計利潤,又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的交易或事項。
4、 掌握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的計算。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是以適用的稅收法規為基礎,對當期利潤依稅法口徑調整后計算確定,而遞延所得稅費用,則依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與負債的凈增加額確定。第一輪學習完成后應該能夠準確計算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關于所得稅章節首輪復習可能走入的誤區以及應該認真掌握的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CPA備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