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高一一對一輔導
發布于:2022-04-15 12:37:09鄭州高一一對一輔導,高中生視頻補習機構推薦簡單網。
高一地理:《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練習題
1讀圖,完成第1~2題。
關于圖示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氣溫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圍山地環繞,地形以盆地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兩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現象
D河流徑流量主要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
2關于圖示地區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長期長是作物產量高的主要原因
B熱量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積廣大,但糧食商品率低
D次生鹽堿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題,從經緯度位置可看出圖示區域為我國東北地區,其中甲為大興安嶺,乙為松嫩平原,丙為長白山地區,東北地形表現出明顯的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特征。東北河流由于春季積雪融水使河流水位較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處于高水位,河流一般有兩次汛期,以夏汛水量最大,河流徑流量主要隨降水量變化而變化;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流還存在凌汛現象。根據等溫線可判斷出甲氣溫最低,根據年等降水量線可判斷出丙降水最多、甲最少。第2題,東北地區平原面積廣大,是典型的地廣人稀地區,土壤肥沃,糧食生產商品率高,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近年由于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該區由于緯度位置較高,熱量相對不足是其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
答案1C 2B
3關于氣候對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兩熟作物的需求
B無霜期從南部的80天到最北部的180天左右
C東北大部分地區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春旱影響
D氣候條件制約著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
解析東北地區由于緯度高、熱量不足,無霜期短,從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熱量條件基本上能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答案D
4東北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區。據此完成第4~5題。
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與其有關的因素有( )
①東北水稻的生長期長?、跂|北地區氣候寒冷,病蟲害少 ③東北地區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對少?、軚|北地區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有關東北水稻種植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水稻是東北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②水稻種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漸增加?、鬯痉N植已擴展到北緯50&dg;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④東北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方向是規?;I化、生態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題,農產品品質優劣與機械化水平高低無關。第5題,受氣候因素影響,水稻在東北的播種面積較小,故產量受到限制,不如玉米、小麥產量高。水稻種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漸降低,隨著技術的進步,北緯50&dg;以北的黑龍江沿岸也有種植。
答案4C 5C
6下圖為中國和美國的部分地區,陰影部分為玉米帶。讀圖完成第6~7題。
我國東北玉米帶和美國玉米帶所共同具備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
①熱量豐富,生長期長?、诘貜V人稀 ③夏季降水豐富,且灌溉水充足?、艿貏萜教埂、萃寥婪饰?/p>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7中、美兩國玉米帶所共有的社會經濟因素是( )
①勞動力充足?、跈C械化程度高?、凼袌鰪V大 ④復種指數高?、萁煌ㄟ\輸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解析第6題,我國東北玉米帶和美國玉米帶都地處較高緯度,熱量條件相對較差;兩地都可以說是地廣人稀的地區,但這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的原因,即社會經濟條件;我國東北屬溫帶季風氣候,美國玉米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降水均較豐富,灌溉水充足;兩地都是平原地形,土壤肥沃。第7題,兩地都是地廣人稀的地區,實行農場化經營,機械化程度高,需要勞動力少;中、美均為人口、經濟大國,玉米的市場需求大;兩地交通條件均較便利。復種指數為自然條件且兩地冬季寒冷,復種指數低。
答案6D 7C
8讀圖,完成第8~9題。
甲、乙、丙對應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別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9關于A所在省農業發展方向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荒地、沼澤面積廣大,應大規模開墾為耕地
②適宜建設商品糧和乳肉等農畜產品基地
③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溫冷害
④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是當地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圖中甲位于內蒙古草原地區;乙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區,耕地面積廣大;丙為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林區。A位于黑龍江省,雖然荒地、沼澤面積廣大,但從環境效益出發,應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制約其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低溫冷害;該地屬濕潤、半濕潤地區,河流眾多,蒸發弱,不存在干旱缺水的問題。
答案8D 9B
10下圖為“我國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情況圖”,讀圖完成第10~11題。
由于政策原因,我國耕地逐年減少,其中生態退耕減少耕地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出現在( )
A1998年 B2000年
C2002年 D2003年
11隨著耕地數量的減少,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農業應重點做好( )
A確保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
B控制人口數量
C科學種糧,提高單產
D植樹造林,保護生態
解析第10題,讀圖可得。第11題,確保糧食安全農業應從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單產入手。
答案10D 11C
12下列敘述屬于促進東北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的是( )
①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向高產、優質、高效、綠色發展
②大力增施化肥,促進糧食生產 ③合理解決東北地區西部農牧交錯帶的農牧爭地矛盾?、芗訌姯h境治理,嚴格控制土地污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大量施用化肥會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應增施有機肥。
答案B
13下列能代表東北農業發展方向的是( )
解析東北農業的發展,要在繼續發展種植業、不斷提高種植業本身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畜產品的附加值和總產值。
答案A
14下列有關東北森林資合理利用與保護的具體措施,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
B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嚴格控制,堅持只育不采,使其休養生息
C積極營造人工林
D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
解析東北地區的林業生產要從原以原木生產為重心,轉移到以營林為基礎、綜合利用為重心的方向上,堅持合理采伐,以蓄積量定采伐量,確保森林資的持續利用。
答案B
15圖甲和圖乙分別表示1956~2000年黑龍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與黑龍江的交匯處)濕地、耕地及人口數量的變化。據此完成第15~16題。
圖甲 濕地和耕地的變化
圖乙 人口數量的變化
關于圖甲和圖乙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1956~1976年,耕地面積與農業人口增長速度最快
B1956~2000年,濕地面積與農業人口數量的變化呈負相關
C1976~1986年,耕地面積與非農業人口的增長速度一致
D1986~2000年,濕地面積與總人口數量的變化呈正相關
16與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農業生產面臨的問題是( )
A勞動力短缺
B低溫冷害更嚴重
C人均耕地面積減小
D洪澇災害更頻繁
解析第15題,根據兩幅圖的變化關系,可以看出隨著農業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濕地的面積在減小,兩者呈負相關。第16題,濕地具有涵養水的功能,濕地的破壞會使洪澇災害的發生更加頻繁。
答案15B 16D
以上就是關于鄭州高一一對一輔導的詳細介紹,更多與高一輔導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數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