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課后輔導
發布于:2022-04-02 17:58:05高二語文課后輔導,簡單學習網這個品牌是有目共睹的。
高二語文知識點:《核舟記》重點難點解析
一、鑒賞要點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后按一定的空間順序寫來,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
本文題目末字“記”,系指文體而言?!坝洝边@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后,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刪去它的絕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說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澳芤詮酱缰荆瑸閷m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范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技術高超。在這樣的概括介紹之后,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刻了對聯,共十六個字,可見雕工的精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第二層(第5段)介紹舟的頂部。這一層是略寫,只介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于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后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夸飾,逼真而又生動,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二、重點難點解析
1.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之所以寫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夠通過它的文字想像出這件藝術品所表現的內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對雕刻家的藝術構思理解得相當深。這要從這件作品的主題說起。
“大蘇泛赤壁”,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湖州任上被人誣陷,說他所作詩文有毀謗朝廷的意圖,被捕入獄半年。次年貶為黃州(現在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從課文可以看出,雕刻家雖然取材于這件事,卻不受這件事自身過程的拘束,他講求的是既具體生動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圖再現人物的神情動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環境分離開來。在他的藝術構思中,精心地設計每一個細節跟突出事物的整體形象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要點:
(1)蘇軾游赤鼻磯,也曾“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但據前后兩篇《赤壁賦》所記,大部分時間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狹”的特點,宜于刻成舟形。由于這兩個原因,雕刻家自然會產生把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舟”上來加以表現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題。
(2)蘇軾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兩篇《赤壁賦》中都提到有“客”相從,只是沒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蘇軾在黃州生活時期的好友佛印和黃魯直。蘇軾的“峨冠多髯”,史書上有記載,容易表現出來;佛印是僧人,也不難刻畫出他的外形特征。這就進一步形成了以蘇軾居中,魯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設想,再以“蘇、黃共閱一手卷”表現二人的閑適心情,以佛印的灑脫神態作襯托,又將三人置于船頭的顯著地位,畫面的主體部分就突出了。
(3)游覽的地點是在赤鼻磯(蘇軾誤作赤壁),這在“核舟”上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用富有立體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的文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這是雕刻家的一個大膽的藝術創造,實際上是通過觀賞者的文字想像能力來表現生活中的實在圖景,是一種“移植”的手法。
(4)為了給觀賞者造成一個江上泛舟的實感,雕刻家精心地設計了一個“舟尾橫臥一楫”的細節,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燒茶,都是很悠閑的樣子,跟蘇軾《后赤壁賦》里“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覺得靜中有動。
(5)除上述的各項設計而外,還有兩個細節也很有表現力:一個是佛印“矯首昂視”,一個是楫右邊那個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確實有徐徐吹來的“清風”,這就把“核舟”以外的廣大藝術空間展示出來了。
2.按空間順序說明物體
說明物體的形狀、結構一般都是先說整體,而后逐一地說它的各個局部,稱為空間順序。至于整體怎么說,各個局部的順序怎么安排,則要因物制宜,沒有一定之規。本文寫核舟整體的只有兩句話,一說長度,一說高度,突出了這件雕刻品的體積之小。以下寫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藝術構思,是雕刻品的主體部分,自應在前;上面是題款,系雕刻品的附屬部分,自應在后。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寫舟的正面卻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寫,而是將船頭和中間部分的順次加以顛倒。為什么要這樣寫?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竟然可以關閉,由此說起能夠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這后一個原因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么,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至于最后寫船尾,這用不著細說,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游者的。
以上就是關于高二語文課后輔導的詳細介紹,更多與高二輔導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數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