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在實際成本核算方式下,企業可以采用的發出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等。
  1.個別計價法
  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采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動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后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具體方法是:收入存貨時,逐筆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
  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收發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于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本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4.移動加權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依據的一種方法。
  相關閱讀: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變更為啥屬于政策變更?
  且在其所列舉的重要的會計政策變更中提到,存貨發出成本的計價方法的變更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如果按照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的劃分標準,很難理解這一點。
  首先,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變化,不影響會計確認。變更前后,發出存貨的成本都是計入了當前的成本費用,會計要素并沒有發生變化。
  其次,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變化,不影響計量基礎。變更前是歷史成本,變更后還是歷史成本,并沒有變成現值、公允價值、可變現凈值或者是重置成本。
  最后,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變化,不影響列報項目。變更前后,發出存貨的成本還是計入成本費用項目,也沒有發生變化。
  如果單從這幾點來看,它就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另一個相類似的例子就是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變化。按照新會計準則,由于會計確認、計量基礎和列報項目沒有發生變更,因此它屬于會計估計變更。
  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變化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變化極其相似,但分類卻不相同。這一點很是令人費解。
  從網上搜索了其他人的意見,看起來還算比較合理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1.會計估計變更,是指由于資產和負債的當前狀況及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發生了變化,從而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或者資產的定期消耗金額進行調整。固定資產折舊方法變更是由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發生了變化導致的,從而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了調整,所以屬于會計估計變更。而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與資產和負債的當年狀況以及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的變化沒有關系,無非是前期采用的計價方法有誤或者采用新的計價方法更好的反應資產、負債、損益情況,是會計處理方法的變更,應屬于會計政策變更,應進行追溯調整。
  2.(1)存貨發出計價變化,并不與存貨經濟利益實現方式是否發生變化相聯系,僅僅是在(會計核算角度)純粹的會計計量方法的一種改變。只要將該種成本計量方法改變則屬于會計政策變更,因為其變化跟企業實現經濟利益的方式以及收入成本配比原則一點聯系都沒有。但是有一點,雖然是會計政策變更事項,準則允許不進行追溯調整處理,采用未來適用法簡化處理。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變更,則意味著其未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方式發生的較大的變化,從而引起折舊方法需要進行相應的改變,也是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的一種體現。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