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稅三中如何處理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額差異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在金稅三中如何處理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額差異,經常有小伙伴遇到這個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在金稅三中如何處理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額差異?

在會計準則和所得稅法相對獨立的形勢下,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逐漸增大。會計利潤是企業根據財務會計制度計算出來的,反映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成果,并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以及其他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信息。

應納稅所得額是根據稅法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的,是指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的應稅收入,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在實際業務處理過程中,會計利潤是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基礎,但卻不能等同于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可見,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必然會產生一些差異。

暫時性差異具體表現 為了避免暫時性差額對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可以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納所得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

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不僅會增加企業的稅收遵從成本,同時也會提升政府會計與稅收監管的成本。因此,為有效控制成本支出、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和避免重復納稅,企業有必要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差異進行有效的調整,因此,新會計準則與新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引入了“遞延所得稅”,運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二者的差異進行協調,正確計算本期所得稅費用。其核算過程應遵循以下程序:第一,按照相關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確定資產負債表中除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的其他資產和負債項目的賬面價值。第二,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中對于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方法,以適用的稅收法規為基礎,確定資產負債表中有關資產、負債項目的計稅基礎。第三,比較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將兩者之間的差異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結合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率,確認構成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的一個組成部分----遞延所得稅。

【相關內容】

會計利潤總額和應納稅所得額的聯系

(1)會計利潤總額是計算公益性捐贈支出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限額的基數。(2)使用間接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是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的。

數豆子提供在金稅三中如何處理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額差異內容如上,我們知道兩者計算方法、確定程序、計量基礎等皆有不同,如何處理才是難點,但明晰兩者差異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