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不能徒有虛名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內部審計不能徒有虛名,在會計行業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日前,《中國經濟周刊》對審計署2010年至今5年的央企審計結果公告進行了梳理,發現央企存在十大屢審屢犯“牛皮癬”。而這些“屢審屢犯”的問題,幾乎每年都存在(據《新華網》7月15日)。

近年來,作為制度和慣例,每到年中審計署都會密集發布審計公告,交上一份中國財政經濟的全面“體檢報告”,政府部門、大型國企、重大專項,都是“體檢對象”。

與以往不同的是,針對屢審屢犯的問題,李克強總理7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嚴肅整改審計查出的問題。他用“牛皮癬”來比喻那些“屢審屢犯”的老毛病。他要求,對于審計出的問題,不僅要列出整改的“任務清單”,排出“時間表”,逐個“對賬銷號”,更要建立起整改的長效機制。

這些 “老面孔”、“老相識”、“老現象”、“老毛病”的屢屢“榜上有名”令人感嘆,令人深思。這不僅是對“問題單位”的“敲打”,同樣也是對內部審計的“敲打”。

內部審計被人形象地比喻為單位、企業的“內當家”和“第一道防線”。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少部門、企業紛紛建立了內部審計組織。內部審計在立足糾弊功能,發揮監督作用;強化控制功能,發揮預防作用;體現評估功能,發揮防護作用;突出促進功能,發揮建設作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作用,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推動實現良好國家治理起到了保障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免疫系統”的重要防線作用。

按理說這些“榜上有名”的單位、企業都有內部審計,不應該存在“年年歲歲花相似”的老問題,即便存在一些問題不應該成為屢審屢犯的“牛皮癬”,也用不上國家審計部門“操刀”為其“動手術”,其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第一道防線”自查、自糾來解決,其“毛病”完全可以通過“自我體檢”、“自我保健”來治愈。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現在有些部門、企業雖然設立內部審計,但不是為了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而是為了應“景”擺設,為了應付檢查裝“門面”,“第一道防線”形同虛設。

不難看到,有些部門、企業財務、審計“二塊牌子,一套班子”,職責不分,任務不明,內部審計沒有獨立性,說是有內部審計還不如講“左手審右手”的徒有虛名,流于形式;有的雖有專設內部審計和人員,內審人員也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讓為,今天被叫去打雜,明天被喊去幫忙,忙過來忙過去就是不讓忙審計,不得不使內審人員不是“三天打魚,二天曬網”,就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不是“掛羊頭賣豬肉”,就是名不副實,不務正業;有的內部審計人員受命服務于“主子”,“屁股決定腦袋”,對發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對需要整改的問題當“甩手掌柜”。等等現象,不一而足。由此,內部審計徒有虛名。

誠然,造成內部審計成 “聾子的耳朵----擺設”的原因有諸多方面,但歸根結底還是對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夠,對其所發揮的作用認識不透所致。有些部門、企業領導搞“家長制”、“一言堂”,輕視內部審計的作用,對內部審計有抵觸情緒,覺得內部審計是自找麻煩的“緊箍咒”。由此,內部審計可有可無,掛塊牌子做做樣子,遮人耳目,內部審計很難發揮作用。

其實,內部審計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應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梢哉f,如果這些部門、企業能利用內部審計管理之手,充分發揮內部審計 “內當家”、“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開展經常性“體檢”,顯然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丟人現眼”的“榜上有名”。因此,要使內部審計“第一道防線”發揮作用,關鍵在于“一把手”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從而把“你要審計”變“我要審計”、“你要管理”變“我要管理”。這一“變”,就會“變”掉內部審計的形同虛設,徒有其名,就會“變”掉內部審計的可有可無,無關緊要,就會“變”掉內部審計的“聾子的耳朵----擺設”,就會“變”掉“年年歲歲花相似”問題的發生,就會“變”出內部審計的真正建立,就會“變”出內部審計工作的較好開展,就會“變”出內部審計作用的有效發揮,就會“變”出遵章守紀的自覺行動。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