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生產企業免、抵、退稅的處理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掌握生產企業免、抵、退稅的處理,每個企業都離不開會計,在企業里做會計,免不了遇到各種問題,下面一起來看看本文的問題如何解決。

在生產企業免、抵、退增值稅的會計計算中,首先應準確地計算企業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其次,應準確計算企業當期不予抵扣和退稅的稅額。這是實行“免、抵、退”稅的出口企業正確計算應退稅額的重要環節。其三,正確計算“免、抵、退”稅企業當期應退稅額和當期應免抵稅額。其四,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結轉下期繼續抵扣。

出口企業在向退稅部門申報《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申報匯總表》和《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申報明細表》后,有時企業在當月收不到退稅部門的《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審批通知單》,往往在下個月初才能收到,因此,免、抵、退稅的核算應推遲在次月進行。

在生產企業的出口業務中,有的有進料加工復出口業務,有的則沒有,其核算復雜程度不一,現分別敘述如下:

一般出口貿易“免、抵、退”增值稅的會計處理,即沒有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材料和沒有進料加工復出口業務的生產企業的出口退稅核算。

在利用上述公式計算“當期應納稅額”、“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時,應準確掌握該公式及其變化:

(1)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計算。

由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變為: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2)當期應納稅額的計算。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3)免抵退稅額的計算。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一般出口貿易“免、抵、退”增值稅的核算方法是:不論是內銷產品還是外銷產品耗用的原材料等的進項稅額,在購進時均應計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進行抵扣;當產品出口時,由于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征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增值稅,故不需計算銷項稅額,也不需進行會計處理,但應以出口貨物的離岸價為基數按上述公式(1)計算“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按規定從供抵扣的進項稅額中接著出來,進入產品銷售成本, 并作相應的會計分錄:

借:產品銷售成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當出口產品的《出口報關單》(出口退稅專用)和《外匯核銷單》(出口退稅專用)或中遠期結匯證明等出口單證齊全時,應向征稅機關的退稅部門申報《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申報匯總表》和《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申報明細表》,按上述公式(3)計算出“免抵退稅額”,并與上月的“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的余額進行對照,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借方無余額,則不存在應退稅額;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的借方余額大于“免抵退稅額”時,則當期應退稅額等于免抵退稅額,剩余的差額結轉下期繼續抵扣;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借方余額小于“免抵退稅額”時,則當期應退稅額等于“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借方余額。

當接到退稅部門下達的《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審批通知單》后,將應退稅額作賬務處理:

借:應收出口退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在收到稅務機關的出口退稅款時,作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出口退稅

此外,稅法規定,生產企業自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超過6個月未收齊有關出口退(免)稅憑證或未向主管國稅機關辦理“免、抵、退”稅申報手續的,主管國稅機關視同內銷貨物計算征稅。因此,生產企業自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超過6個月未收齊有關出口退(免)稅憑證或未向主管國稅機關辦理“免、抵、退”稅申報手續的,還應將外銷貨物收入調整為內銷貨物收入,其會計分錄如下:

在不能向有關方收取增值稅,而由出口企業自己繳納時:

借:主營業務收入----出口收入

貸:主營業務收人----內銷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在能向有關方收取增值稅時:

借:產品銷售收入----出口收入

貸:產品銷售收入----內銷收入

同時補提銷項稅額:

借:其他應收款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如果出口貨物的征稅率與退稅率有差異,還需將原來作出口銷售時按征稅率與退稅率之差計算轉出的該部分“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沖減,其會計分錄為:

借:產品銷售成本(紅字)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紅字)

以上就是關于掌握生產企業免、抵、退稅的處理的詳細介紹,更多與會計做賬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數豆子,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幫助。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