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常用縮寫:UC Berkeley或Cal),簡稱伯克利加大、伯克利加州大學,又常被譯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伯克利大學,是一所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伯克利市,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伯克利加大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的創始大學,建立于1868年。泰晤世高等教育機構將伯克利連同哈佛大學、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斯坦福以及英國的牛津劍橋列為六間世界最頂尖超級大學(英語:"Super Six Universities" )。在眾多機構的排名中,伯克利位列全球大學排行前五名,是世界頂尖的公立大學之一。
伯克利是美國大學協會的14個創始會員之一,并與美國能源部的三所美國國家實驗室保持緊密聯系,包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而許多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包括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也都位于伯克利。通過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合作,伯克利還設置有醫學教學及研究項目。
截止2020年10月,伯克利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產生了110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三)、14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四)、25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三),其他還包括9位沃爾夫獎得主、45位麥克阿瑟獎得主、20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及19位普利策獎得主。1930年代,歐內斯特·勞倫斯教授在伯克利發明了回旋加速器,基于此該校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共發現了16種化學元素、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第97號元素"锫(Berkelium)"即是以伯克利來命名。1940年代,"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均曾長期擔任伯克利教授,并在此領導了曼哈頓計劃。1960年代,伯克利學生發起的"言論自由運動"、"反越戰運動"等等在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改變了幾代人對政治和道德的看法。21世紀,伯克利已成為最具創業精神的大學之一,其校友在世界各地創建了大量公司,包括英特爾、蘋果公司、特斯拉汽車、摩根士丹利、軟銀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爛番茄、動視暴雪等等。
2020-21年度,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位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4、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第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7、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30。此外,泰晤士高等教育長期將伯克利列為世界上最具聲望的6所大學之一。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主辦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伯克利位列世界第6名。
伯克利是培養華人精英的搖籃和聚集地之一,培養了朱棣文、李遠哲兩個華人諾貝爾獎得主,而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莊小威,菲爾茲獎得主、數學家丘成桐,美國NASA前宇航員焦立中,孫中山長子、政治家孫科,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等也都畢業于伯克利。知名數學家陳省身、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預應力之父林同炎、語言學家趙元任、知名作家張愛玲等等也都曾在伯克利研究任教。
伯克利加大130個以上的系所被組織在14個學院中。大學部約有學生30,000人,研究所約有11,000人。(學院名稱為"College"的通常包括大學部和研究生學位,而"School"通常只含研究生,唯一的例外是商學院):
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
化學院(College of Chemistry)
工學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
文理學院(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
環境設計學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自然資源學院(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法學院(School of Law)
信息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視光學院(School of Optometry)
公共衛生學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社會福利學院(School of Social Welfare)
傳播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教育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公共政策學院(Richard Rhoda Goldm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在202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美國大學排名中,伯克利加州大學位列公立大學第2名,全美第22名。另外,伯克利的文理學院(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則為全美國唯一所有開辦科目均在全國首五位者。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調查,伯克利擁有全美最多十大杰出研究課程。美國新聞周刊2005年再次評價:伯克利加州大學15個博士項目拿了3個第一名,僅次于6項第一名的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和4項第一名的史丹佛大學;緊接在后的哈佛大學有2個第一名。
得州農工大學統計教授H.J. Newton以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排名,伯克利無論于整體總分(All Score)或歸零總分(Nonzero Score)均名列全美國第二:前者指將總分除以調查所有科目總數,即分母不論該院校有否開辦均須計入,后者分母則指計入該院校有開辦之學科:例如后者名列第一的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專精理工學科,有開辦的評審科目不足30項,故于后者能名列首位但于前者因分母被擴大而被列第23位,而開辦最多科目 - 多達40門的斯坦福大學則于前者有利,而伯克利則于兩種計算方法中均名列前茅。
伯克利加大不但開設科目眾多全面,更能維持眾多科目皆有出色表現,研究院更為出色,尤以文、理、工科見長,大多數科目均在2018年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上名列美國前十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運動隊屬于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第一級別的太平洋十二校聯盟(Pacific-12)。在美國的大學運動聯賽里,因以往只有一所加州大學,因此伯克利一直以加州大學(California)作校名,簡稱Cal,并沿用至今。其吉祥物蛻變自加州徽號,故其學生亦常自稱"黃金熊"(Golden Bears/Cal Bears)。
伯克利校隊在美國國家大學生體育競賽中,曾多次獲得橄欖球、籃球、棒球、游泳、水球、賽艇等項目的冠軍。截止2021年,在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伯克利的校友和學生共獲得了223枚奧運獎牌(121金56銀46銅),金牌及總獎牌數均位列全美第四。
在水上項目中,伯克利校友蜜茜·富蘭克林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游泳項目上獲得5金1銅,校友納塔莉·考芙林是首位在同一屆奧運(2008年)中獲得六面游泳獎牌的女性,校友馬特·尼古拉斯·比昂迪更打破12項游泳世界紀錄、共獲得11面獎牌(包括8面金牌)。而學校賽艇代表隊曾三次代表美國在奧運會奪金亦是世界紀錄。
在球類領域,伯克利培養了包括賈森·基德、凱文·約翰遜、萊恩·安德森等著名NBA球星。而著名女子足球運動員、美國女子國家足球隊隊長亞歷克絲·摩根、NFL格林貝包裝工球星阿隆·羅杰斯也從伯克利畢業。伯克利校美式足球隊與斯坦福大學的美式足球隊在每年秋季會舉行"大賽(Big Game)",獲勝者將贏得保留"斯坦福斧(Stanford Axe)"的權利。
UC Berkeley有數種公共交通服務,灣區捷運(Bay Area Rapid Transit,簡稱BART)設有Downtown Berkeley站,距離校園僅有200米。從Downtown Berkeley站坐地鐵到奧克蘭僅需10分鐘,到舊金山市中心僅需25分鐘。若搭乘BART前往舊金山國際機場,則需在MacArthur站到San Bruno站之間的任意一站換乘開往舊金山機場的黃線列車,全程約一小時。若前往奧克蘭國際機場,需搭乘橙線列車到Coliseum站,然后換乘奧克蘭機場捷運(Airport Connector)前往航站樓。更多關于BART的路線班次票價信息,請查閱BART官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互聯網檔案館)。
伯克利的公交車服務由AC Transit提供,具體線路班次信息請參閱AC Transit官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于互聯網檔案館)。
UC Berkeley也運營數條穿梭公交車連接宿舍區,校園和BART地鐵站等地,單程車費1美元,UCB學生憑學生卡(Cal 1 Card)可免費乘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員遍布各領域。截至2020年10月,包含110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三)、14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四)、25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