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要寫多少字呢?要想完成好必須保證內容的完整。作為博士論文重要組成部分的摘要自然也要認真對待,摘要簡單來說就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而全面的概括。該部分的寫作,有兩點必須要做好,就是必須具有可讀性和信息濃縮性。
“把文獻綜述與參考文獻部分擴展一下,可以增加幾十頁;如果采用較大號字體、較大的行間距,還可以再增加頁碼。你若覺得這樣做不好,還可以在數值模擬章節,多貼些不同工況下的應力云圖、位移矢量圖、塑性破壞區分布圖等,這樣可輕而易舉擴展到250多頁。但你覺得這樣做有意義嗎?反過來說,如果你發現了支配巖體穩定性的某項本質原理,且有一定的證據支撐,寫50多頁也是高質量的論文啊!”
聽完這些,這位學生臉紅了。論文頁數多了,或許在別人看來起碼覺得工作量大,正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想以此拿下博士學位,簡直是糊涂到自欺欺人,也很難蒙蔽不講情面的評審專家。
除了參加過多次本室博士生的答辯,我還參加過不少知名高校地質工程領域的博士生答辯。印象中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都較厚,一般在150多頁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00多頁。
然而,大部頭的學位論文幾乎像生產報告,把常規的地質背景、工程概況、巖土力學參數測試、分析評價等羅列湊數。
確實,寫這樣論文的作者很累,還讓評閱人費勁,答辯委員也往往給出差評,干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莫非腦袋撞到凍豆腐了?
記得去年參加北京某高校某博士生的答辯,會上答辯委員會主席問了該博士生一個問題:“雖然你的論文工作量很大,但不知道論文的創新點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講清楚?”結果該博士生啟動了“東扯葫蘆西扯瓢”模式,評委們一邊聽一邊連連搖頭。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創新點在哪里,能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嗎?以后能有創新能力嗎?
一篇學位論文是否合格,不取決于“量”,而取決于“質”,即看其是否有一定系統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創新,或者說能否增長新的知識或認知維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導師應把好第一道關口,不能允許這樣的論文“丟人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