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高考輔導班
發布于:2022-04-17 08:30:33東營高考輔導班,暑假和寒假是兩個補課高峰期。
我看高考:關注文明史的交融與發展
“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全部成果。文明史以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發展為主軸,把人類社會劃分為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階段,在同一個層面上又可以分為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近兩年的高考歷史試題注重考查文明的產生、發展,以及在同一生產力水平基礎上形成的類型多樣的文明,還重視考查同一時期不同文明在接觸與交流、沖突與融合等過程中的發展。
從人類文明演進角度觀察歷史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解讀歷史,尤其重視文明演進的成果,對歷史事物的評價注重其對文明進程所起的長遠影響。特別注意糾正機械地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的錯誤,對于歷史上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剝削階級主導的歷史事件等問題的評價,不僅應該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分析其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更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注重文明演進的成果,注重文明演進的作用,通過“亦此亦彼”多角度進行評價,不一定用“非此即彼”的邏輯強行評判。
以生產力標準把握文明發展走向
文明的變化,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但最終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實現的。因此,文明史以生產力的發展為主軸,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闡釋兩大文明的產生、發展、擴展以及轉型。以生產力為標準把握文明發展的走向,以生產力為標準建立知識的縱向結構體系,這在歷史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人教社編寫的世界近代史,就是以簡單協作(資本主義萌發)時期、工場手工業時期、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劃分階段的,這是以生產力為標準的結構體系。又如該社編寫的中國近代史,以侵略史、抗爭史、探索史為線索編寫,在學習時也可以從文明演進的角度重新整合。
從1840年到1919年,是中國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時期,從進程看:洋務運動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為社會轉型提供了最初的動力,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近代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康有為與孫中山均為廢除君主專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而奮爭。只是前者主張改良,建立君主立憲制,后者主張革命,建立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封建帝制,成為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陳獨秀于1915年發起新文化運動,大力鼓吹民主與科學,試圖改造國民素質,從而將中國的思想近代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從特點看:由于處于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時期,中國人民在經受武力征服和強權政治壓迫的同時還面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挑戰,因此,與獨立、民主、富強的目標相伴隨,民主政治的斗爭常常與民族救亡運動相聯系。
多角度理解文明的交融與發展
文明史將整個世界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任何文明都不是絕對封閉的、排他的,各種文明之間既有交流,也有矛盾、碰撞。某一文明正是在不停地借鑒其他文明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改變著自己??忌鷳撟⒁鈾M向聯系,從多角度理解文明的交融與發展。
第一,注意歷史事物與物質、政治、精神文明的內在聯系。文明可以分解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聯系為統一的整體。物質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過推動或阻礙著物質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有時是這三方面同時推進,有時是某一方面或兩方面領先,而其他方面相對滯后。正是各個要素之間內在的聯系及其相互作用,產生了文明的整體效應。
第二,注意一國內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例如,中華文明就是在各民族文明交融中形成的。中華文明是以農耕為主要生活的華夏文明為基礎的。歷代王朝通過有效的政治措施、經濟與文化交流,使華夏文明在向周邊擴散的同時汲取了其他民族的文明。
第三,注意不同國家文明的交融、碰撞與發展。對古代的中外交流,不僅要了解概況和沿革,還要關注其對中國或世界文明的作用。例如,印度的佛教文明在思想觀念、生活習俗、文學藝術等許多方面,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工業革命改變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機制,工業資產階級為攫取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更豐富的廉價原料大肆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了深重災難,同時在客觀上也極大地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在激烈的碰撞中,在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中國、印度等一些國家開始向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和科學化邁進。
總之,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觀察歷史,以生產力的標準把握文明發展的走向,構建歷史主干知識的縱向結構;從多角度理解文明的交融與發展,注重主干知識的橫向聯系。從這樣的高度把握和觀察歷史有利于接受先輩留下的遺產并借鑒歷史的教訓。
以上就是關于東營高考輔導班的詳細介紹,更多與高中輔導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數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