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九科視頻課程1200分鐘
初一網課強化班輔導課程免費領課 初二網課強化班輔導課程免費領課 初三網課強化班輔導課程免費領課
高一網課強化班輔導課程免費領課 高二網課強化班輔導課程免費領課 高三網課強化班輔導課程免費領課

高中地理必修二網課

發布于:2021-06-02 17:09: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網課,簡單學習網品牌很知名。

高中地理有多少個必修,哪幾個必修難?

有3個必修,地理1、地理2和地理3,分別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應用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地理信息技術),我覺得必修1比較難。

修訂后的教材分必修課程包括兩個模塊,即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

怎樣學高中地理必修二?

要抓線索。我沒記錯的話,必修二是人文地理。有下面幾條線索。第一,城市。注意城市規劃是新增的考點。第二,農業。第三,工業。第四,商業。抓線索時要顧全,比如學農業時要抓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最好記幾個典型的地方,中國的東北華北珠三角美國的各個農業帶??傊畬W時多問自己問為什么。加油!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主要從事采集和狩獵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后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今后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保持較低水平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今后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水平較高由于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水平較低增長緩慢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人口問題

歷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長過快

史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增長減緩階段----人口增長緩慢

跡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原因意義

19世紀以前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舊大陸(亞非歐)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西歐、北美、西亞、北非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影響因素遷移特點流向

古代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大批遷入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計劃、有組織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改革開放政策)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積極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積極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遷移的原因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政治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代到60年代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

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環境承載力

1、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便于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節省投資便于城市擴大規模,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成都、合肥、華盛頓重慶、上海浦東新區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征: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形態特征位置

商業區占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集聚成片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并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占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后出現分化建筑質量上,高級于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高級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特點成因舉例

同心圓模式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沈陽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并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于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筑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影響表現

資源條件位于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位于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幌喾?,位于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特征出現問題發展新趨勢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問題極少,處于城市化低水平時期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后期階段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起步時間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處階段原因

發達國家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晚

(20世紀中葉)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以上就是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網課的詳細介紹,數豆子將為大家繼續分享與高中輔導相關的內容,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幫助。

簡單學習網 簡單學習網 - 有影響力的中學互動網校

截至目前,全國各省市的正式注冊學員近2300萬,從網校走出265位中高考高分學員,萬名學員被北大清華、985、211類院校錄取,互動網課連續10年學員滿意度超過96%。

免費試學

高中網課免費在線試聽

他們的成功,你也可以復制

網校學員成績提升心得

簡單學習網初高中輔導五步法

初高中網課輔導老師介紹

相關課程
熱門課程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