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預算管理盲區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走出預算管理盲區,在會計行業經常會遇到此類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預算到底有沒有用?

當年我應聘華為的財務預算崗位,主考官問了個“刁鉆”的問題:預算會帶來決策上的低效,為什么還要做預算呢?顯然主考官受了韋爾奇預算無用論的影響。我回答時沒有講理論,只是打了個比方。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最好先買一份地圖,這份地圖不見得能最快速地指引我們到達目的地,但至少大方向不會差。

預算有沒有用,有什么用?歷來說法不一,甚至還有不少財務人員覺得做預算沒有用,究其原因,大概是兩點:一,預算編制的基礎不接地氣,不可剛性執行;二,預算沒有結合考核,超不超、準不準無關痛癢。有了第一點,出現第二點是必然的。同樣,有了第二點,會倒過來導致第一點。預算的本質是預算單位爭奪資源的配置,配置得多,責任相應就大,沒有考核怎么能約束多占多要呢?很多時候會計人員不能成功地駕馭預算,不能把預算作為工具讓全員接受,預算自然是無用的。

預算的確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預算約束可能導致機會喪失,或導致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因量入為出,預算可避免企業因錯誤決策一條道走到黑。對公司老板而言,他希望預算能起什么作用呢?主要是三點:①量入為出,合理配置資源,避免資金鏈斷裂;②降本增效,卡住成本費用的報銷,杜絕鋪張浪費;③績效考核,特別是針對利潤中心而言,有了預算就有了參照物,可以制定KPI進行業績考核。

預算要真正成為管理工具,很難一蹴而就,一方面受限于會計核算,另一方面受限于財務不懂業務。怎么才能讓預算起到上述作用呢?①一把手要重視與率先垂范,這是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都是白搭;②編制時應全員參與,而非閉門造車,數據要接地氣;③執行時財務部要有權威,對預算支出能剛性約束;④市場出現重大變化時,及時調整預算,不使預算與實際脫節;⑤期末要進行考核,兌現獎懲,別讓雷鋒吃虧。

量入為出的前提是什么?

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如果公司同時投入資金做太多的事情,很有可能每件事都在做完前資金鏈斷裂。巨人集團與史玉柱當年的失敗就是緣于此端,還有無數的房地產企業也在亦步亦趨地走向這條坎坷路。避免資金鏈斷裂與量入為出一直是財務預算的基本要求,量入為出的預算理念深入人心。

資金緊張的企業與資金充裕的企業,誰更需要預算呢?很多人會說,當然是資金緊張的企業啊,錢少才要規劃好了再支出,不能亂花冤枉錢。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資金充裕的企業更應關注預算,因為錢多亂花的可能性更大。錢少時,一眼就能看出輕重緩急;錢多了,盲目擴張往往會迷住雙眼。這時更需要預算限制當下,確保將來。

量入為出該如何執行呢?對于可基本確定的“入”與“出”,如費用中心,編制預算相對容易。難就難在利潤中心:①收入不可確定,支出不可預計,沒有經驗收據,預算只能憑主觀臆斷;②收入與支出唇齒相依,互為依存;因為有了某項支出,才會有相應的收入,這種情形等于顛覆了“量入為出”的邏輯。華為公司對利潤中心預算支出秉持的原則是,是否有利于潛力與效益的增長,不限定總額,但框定比率。

譬如,研發費、廣告費的預算高了怕公司承擔不起,低了又怕影響未來的市場格局。兩難之下,沒有誰能準確預估究竟應投入多少資金去做研發與廣告。這兩項預算的大體思路是“錢多就多花點,錢少就少花點”。但這么樣講不嚴肅,也不好操作,這時不妨將之量化為,收入的10%做研發預算,收入的5%做廣告預算。

如何防止未花完的預算演變成突擊花錢?

大企業對預算一般都有剛性約束,對費用報銷的審批往往前置在預算環節進行,預算內,費用報銷一般只履行形式審批。這種管控模式給了一些部門和個人可乘之機,覺得富余的預算不花白不花。于是年末突擊花錢的現象出現了。這種做派雖有私心作怪,也有苦衷難言。每年財務部門做費用預算時往往會比照上年數,倘若今年的預算沒能花掉,明年的預算可能會被削減。這樣可能會導致一個結果,越省著花錢的預算單位會越拮據。

預算絕非花錢指標。如果預算不準確,或者預算事項改變了,自然會形成花不出去的預算。那么年末“花不出去的預算”怎么處置才合適呢?過期作廢,誠如上文所言,必然會導致預算單位突擊花錢。如何謀求局部與整體雙贏,有兩個思路:一是將沒用完的日常性費用預算用于激勵,如市內交通費、業務招待費,可將剩余預算的50%獎勵給例行節儉的部門和個人;二是將項目性費用預算遞延至下一年度由原預算單位繼續使用,如部門活動費、員工培訓費。

如何削減預算?

做預算時,各部門難免都要搶資源,都強調自己來年的支出不可或缺,這時財務該如何應對?無疑,搶資源就是搶權力、搶利益,財務并不適宜孤身出面干預。決定預算的優先級只能仰仗總經理、董事會,由統籌全局者根據公司未來戰略安排資源分配;決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優先做什么,延后做什么。

在預算確立之初,如何削減預算,這是財務遲早會碰上的功課。首先當然要判斷每筆花銷是否值當,有無增量產出。不能帶來增量產出的預算支出,原則上都可以刪減。道理雖如此,可多數時候并不容易直接確定。碰到此類爭執的場面,先別慌,不要被預算單位的氣勢和聲音壓倒。不妨反過來看,看看不支出這筆錢,是否必然會造成公司效益減少。只要答案是否定的,削減預算就有底氣了。

還有一種方式,增加預算批復的難度。譬如個人消費型資產支出,如轎車、筆記本、攝影機、照相機、鏡頭、投影儀等,有的集團公司在做年度預算時,明令下屬單位不許籌劃預算,此類資產的采購需一事一議,單獨報總部審批。

預算確立之后,因出現經營計劃調整、市場變化或公司資金短缺等情況,也可能面臨削減預算的問題。預算的削減可遵照以下優先序:①削減不再繼續執行的事項,如削減廣告投放;②削減不帶來經濟利益的預算,如辦公室裝修;③削減低效產出的預算,如削減產能;④削減日常費用預算;⑤削減人工成本預算。

計劃、預算、核算是什么關系?

華為任正非說,“計劃是龍頭,制定計劃的人一定要明白業務。地區部要成立計劃、預算與核算部,要讓明白業務的人來做頭。只有計劃做好了,后面的預算才有依據通過核算來修正、考核計劃與預算?!庇媱澥欠较?,預算是量化,核算是校驗,三者互相促進,其關鍵點是做計劃的人要懂業務。

企業在編制財務預算之前,先要確定公司的年度經營計劃。有了計劃,就有了資源配置的依據,這是計劃與預算相互依存的一面。落實到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二者的區別:計劃有更大的隨意性,人們常言“計劃敢不上變化”就是此理,而預算往往會和考核綁定在一起,一般會有剛性,不得隨意變更。

會計人員如參與編制財務預算,首先應對會計核算精熟。編制預算的過程實際也是會計核算集中預演的過程。每一筆預算留痕必然會體現在會計科目上,做預算的過程中雖不需要一筆筆編制會計分錄,但需要會計人員心中存有分錄,并能根據心中的分錄生成預算報表。從這點看,能做財務預算的會計需具備足夠的專業敏感。

預算能否能發揮作用,校驗在會計核算。因此,會計核算應做到:①歸屬清晰,科目分類明確,預算科目能與會計核算科目對應,以便未來執行預算考核;②歷史數據可方便提取,相關財務比率可以對標,歷史數據可作為預算編制時的參照物;③預算分期與會計分期統一,預算結果輸出形式與會計報表形式統一;④未來預算考核誰,該預算支出的審批權就應屬于誰,責與權需要統一,資金支出審批也要與此對應。做到了這四點,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財務預算與會計核算的對比分析。但前提是會計核算要貼近業務、適應業務,真實反映業務。

此外,做預算時務必要先做到內部組織架構清晰。①只有做到組織結構清晰,會計賬務處理才能準確歸集成本費用,財務數據才會有參考價值;②組織結構清晰時,可實現預算的編制與會計核算要求相一致,方便進行預算的過程監控;③清晰的組織結構可以厘清責任單元,明確資源該分配給誰,誰應對考核結果負責。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