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收入是凈稅收入嗎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凈收入是凈稅收入嗎,最近很多小伙伴關注這個問題,下面由數豆子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凈收入是凈稅收入嗎?

答:并不是一樣的。

首先,要明確遞延所得稅資產調節的是所得稅費用,而不是應交所得稅。我們知道,所得稅費用的會計分錄是: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這一借一貸中,遞延所得稅資產調節的是借方,即:只調節所得稅費用,與貸方沒有一點關系。

如,稅前會計利潤是-50 000元,其中含計提的312000元的存貨跌價準備,那么,應納稅所得額是-50000+312000=262000元(假定不存在其他的納稅調整),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62500*25%=65500元,這65500元要交到稅局去。也就是說,貸方應交所得稅是根據稅法調整的,是一個復雜的調整過程,不過,再復雜,它與遞延所得稅一點關系都沒有。

本例中,65500元的應交所得稅,是根據稅法調節計算得出的,與企業用什么方法核算所得稅費用一點關系都沒有。

但是,企業的應交所得稅,總要對應所得稅費用,這個所得稅費用怎樣列,倒是有很多講究,如果企業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所得稅,則所得稅費用就和應交所得稅一模一樣,如果企業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就會產生遞延所得稅,可見,遞延所得稅是對所得稅費用的修正(再次強調,是對借方的修正),本例中,如果不修正(如,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所得稅),所得稅費用就是65500元,稅后利潤是-50000-65500=-115500元。

如果修正,即: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則會產生312000*25%=78000元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企業的所得稅費用就會變成65500-78000=-12500元,也就是而不是65500元。

企業的稅后利潤會變成-50000-(-12500)=-37500元,本例中,交一樣的稅,都是65500元,但由于所得稅費用核算方法的不同,導致稅后利潤產生很大的差別,一個是-115500元,一個是 -37500,這就是所得稅核算方法的不同引起的。

可見,“所得稅會計”解決的是所得稅費用與收入的配比問題,它使得會計信息更貼近權責發生制,而不是收付實現制。

而稅局關心的是應納稅所得額是否被納稅人侵蝕了,是否縮小了稅基,如,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在稅局看來,就是縮小了它的稅基,所以要作納稅調整,調增應納稅所得額,稅局根本不關心企業用什么方法核算所得稅(即,不關心企業對借方如何作調整),稅局只關心應納稅所額,關心它的應交稅金是否少算了(即,只關心企業對貸方如何作調整)。

說到這里,你問的“為什么本期多交了本期的利潤會增加呢?!?/p>

就好理解了,本期多交了,只是貸方多交了,借方呢,調整前的總額是65500元,但由于存貨跌價準備費用312000元中,有312000*25%=78000元是資產化了,確切地說是列了遞延所得稅資產,所以真正費用化的只有31200-78000=234375元,這里實際是等于少算了一塊費用,利潤肯定會增加。

少算的這塊費用,是對所得稅費用的調整,即調整的是所得稅費用65500元,調整前是65500元,調整后是65500-78000=-12500元,稅后利潤是增加了。

增加的利潤就是資產化的那部分費用。

你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如果一項費用的一部分被列了遞延所得稅資產,肯定會擠掉一部分費用,使得費用比原來減少了,所以利潤肯定會增加。

如果一項費用列了遞延所得稅負債,肯定會增加一部分費用,增加了費用,利潤就會減少。

這里的增加減少,都是指稅后利潤的增加或減少,與應交稅費無關。

凈收入是凈稅收入嗎?小編已經在上文內容給大家介紹的很清楚了,不懂的可以在線咨詢我們的答疑老師,本篇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對你們的解答有幫助!感謝大家的閱讀!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