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制度的基準理論模型

月下載量10,000+職場必備資料
 
  目前有關最低工資制度的理論分為兩大類:一是基于完全競爭假定的勞動力市場,二是基于買方壟斷假定的勞動力市場。在兩類假定下最低工資制度模型所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
 
 ?。ㄒ唬┩耆偁巹趧恿κ袌黾俣ㄏ碌哪P头治?/strong>
  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假定下,最低工資制度的理論模型分為兩類。一是完全覆蓋的模型,即只有所有參與的勞動力均受到最低工資制度的保障,二是未完全覆蓋的模型,即只有部分勞動者享受最低工資制度的保障。下面分別對這兩類模型進行解釋。
  1 完全覆蓋模型。假設存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市場供給曲線為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需求曲線為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當最低工資標準高于均衡工資時,導致就業量下降。但如果最低工資標準低于均衡工資,最低工資制度不起作用。該模型即是斯蒂格勒所分析的基準模型。
  2 未完全覆蓋模型。假定社會存在兩個部門,一個是最低工資制度覆蓋了的部門(A),另一個是最低工資制度沒有覆蓋的部門(B)。在A部門中由于存在最低工資制度,那么會造成一部分人的失業,這一部分人可能轉移到B部門去尋找工作。由于有更多的人流入,B部門的勞動供給量增加,會壓低工資水平。
 
 ?。ǘ┵I方壟斷勞動力市場假定下的模型分析
  與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不同,在勞動力市場具有買方壟斷的情形下,買方壟斷廠商所面臨的勞動供給曲線為平均勞動成本(AWC)曲線,具有向上傾斜的特征。邊際工資成本(MWC)曲線位于該曲線上方并更加陡峭。當企業為吸引更多勞動力而提高工資時,對所有工人都要按新工資支付。廠商的勞動力需求曲線為勞動力的邊際產品收益曲線(MRP)。買方壟斷廠商為了實現利潤*5化,必須在MRP與MWC相等的點確定雇用量,并按照該雇用量,在平均工資曲線上確定相應的工資水平。
  如果在買方壟斷的勞動力市場引入最低工資制度,壟斷雇主會變成“工資的接受者”。在最低工資水平,雇主的邊際工資成本和平均工資成本變得完全水平且重合,就業量會增加。因此,選擇并實施恰當的最低工資標準能夠增加就業。
 
  (三)最低工資制度基準模型的結論
  從上述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出,最低工資制度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取決于兩個條件:勞動力的市場結構和最低工資標準。在完全競爭性勞動力市場,市場達到均衡狀態時,低于均衡水平的最低工資標準對勞動力市場不產生影響,高于均衡水平的最低工資標準會減少覆蓋部門的就業量,增加失業率,同時壓低非覆蓋部門的工資水平;在買方壟斷的勞動力市場,在邊際工資成本等于勞動力邊際產品收益點的工資以下,有助于短期增加就業,提高工資。高于該點的工資水平,將減少就業量,失業率增加。

  
日韩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