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認為一年授課碩士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類型群體:
1. 一路本碩(甚至初高中就在英國了),這一部分同學家庭條件普遍不錯,一些中學就來的朋友都快湊滿10年簽證那永居了。
2.在國內讀了本科,過來讀一年碩士,家庭條件以中產為主,出于提升學歷的目的,想出國看看;或者不想考研or考研失敗作為plan B;當然也有部分家庭條件較好但是父母比較希望孩子本科學業在大陸完成的同學。
3.在國內工作一段時間過來提升學歷。
可以認為,主流群體(尤其是商科學生來說),負擔得起一年制碩士的應該至少是當地中產家庭的水平。但是,在這一年中,我觀察到了一些同學,發現了一些特殊情況,特此舉例參考討論。
我有一位同學,本科在國內某個上游文科學校讀純文科專業,家庭條件不是很好,農村家庭,家里賣了房子湊出40萬來讀純文科碩士,這一年過的也比較節省。但因為專業限制,ta在校招時斬獲也很不盡如人意,導致現在心態比較失衡,同時也為家庭付出的金錢而焦慮。
舉此例子是希望探討一個問題,即:家庭壓力大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去留學?
從我個人建議來說,是不建議留學的。首先我認為如果不需要考慮留學成本的家庭,可以無所謂專業,學校,只需要注重自己的體驗即可。但普通家庭以及中產家庭,最好還是選擇可以持續化就業的專業,為長期考慮。
例如商科(會計,金融,基本上qs100學校是個底線了),計算機(這個可以秒選),EE這些專業。說白了中產家庭未來的現金流還是比較重要的,就以現在的經濟形勢,一年制碩士更像是一種消費,純消費主義還是需要慎重。
因此,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真誠建議就不要選擇這條路了,CSC是不二之選。如果家庭一般的同學還選擇了比較難變現的專業,那一定會讓家庭條件雪上加霜。
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為例,qs100商科生基本上滿足一線所審計要求。那么第一年14-15萬的收入是基本上可以覆蓋自己消費的,前三年的收入總和cover一年制碩士的投入問題不大,那么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合理的投資。
當然學校層次越高,專業越熱門,回本越快。作者出身于較為標準的中產家庭(家庭條件有知乎平均水準),故讀書前還是進行了評估。雖然身邊也有不少同學表示家里供出來讀書也沒有指望回本就是見見世面,在此作者認為隨著當前經濟形勢的不斷下行,失業率,生育率的滑坡,現金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否需要做這樣一個消費決策是值得商榷的。
水碩這個詞已經見于各大社交app討論,總有一群人認為,我有一個朋友二本去了xx學校,所以xx國家碩士很水;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我們千辛萬苦刷績點考雅思考GMAT,GRE,這一點也不水。
我倒是認為這是一個無聊的辯論,大家更應該去考量你提升學歷是為了什么,你最終達到這個目的了沒有,而不是去在一個內卷的框架下達成畸形的優越感。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你的世界只取決于你自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另一種說法是世界是相同的,但是定位不同,所以眼中的世界還是不同的,如同出國的人和考研保研的人,他們的認知都是對的。
考研累不累,卷不卷,我認為是非常累的,但是很多時候二戰三戰確實會失敗,上岸又如何?時間不等人;但出國是不是更加輕松,在進入的門檻這種程度上是的,相比考研,成功率會高一些。
但說白了人生就那么點時間,國內讀書的時間成本會大一些,留學是經濟成本高一些,哪個更重要,還是要看自己怎么選。在家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要達到學歷的目的,能花點錢去留學,讀短學制的碩士開開眼界,說不定可以談談戀愛順便解決人生大事,我覺得挺好的。
關于碩士認可度問題,目前按照網上大部分的調查可以認為qs50-150之間大致等于211,qs50以上大致等于985。要說知識本身真的很重要也就罷了,問題是找工作很多時候知識本身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邁過某個門檻。做題家認為越卷的東西才價值越高。
很多時候他們也認識到追求的東西可能沒那么重要,但是在上面付出了傾注了太多心血,就告訴自己這東西太有價值。現在有多少工作是非要研究生知識的?高精尖的工作一個碩士學歷也根本就不夠,所以討論碩士水不水本質就是個偽命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是重要的。
拿商科來說,多建幾個模多跑幾個數據就能去quant嗎?多讀2年就能行研研究出什么嗎?其實不能,對于商科來說,早點出去跟幾個項目練練,考CPA法考保代才是正經事。作者認為,如果將來希望在弱2線以下城市生活,體制內是比較穩妥的選擇,英國碩士也滿足一些人才引進和選調的條件。
最后,我們累的原因是部分時間在滿足別人的要求,還有一部分時間在要求別人。所以請放過自己,放過別人。讓你過得舒服的就擁抱,讓你過得憋屈的就放棄。人生一定要放開別人(包括親屬及社會意識)對自己的要求,傾聽自己的聲音“我自己想要什么?”。要尋找不被別人定義限制的自我,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最后的最后,還是想說,關于一年制碩士到底水不水,這個話題沒必要深究。你覺得這一年學到了知識,見識到了世界,交到了朋友,變得獨立自主,那它就不水。重要的也許從來就不是學到的東西如何,是否順利畢業,而是這一年之于我們的人生,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