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學員都已經知曉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試難度,是和統招考研完全一樣的。除了非全日制本身的考試難度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影響著你是否能夠考上,就是你所報考的院校。
很多同學,問我“有沒有好考的學校”?這個,真的很難說!“好考”的定義是什么?你的學習能力水平是什么?能考985,還是211?還是普一普二?這些我都不知道~
考研報名的人數越多,競爭壓力也就越大,考上的幾率也就越小。那你要如何判斷一個學校的報考難度,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院校呢?
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考慮,根據實力,定義你自己認為的“好考”!
1、看計劃招生人數
這條信息一般在招生院校公布的專業目錄里面有說明。我們通常認為招生人數和錄取幾率成正比。
一些特別熱門的專業,如果不知道具體招生人數,很可能從報名的那一刻起已經注定失敗。為了保險起見,同學們不能僅看今年的數據,最好能看看往年的數據。
2、看報考人數
這是一個比較關鍵的信息,從中可以看出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有多少。雖然這一數據只能看到前幾年的,但是足夠我們大致判斷出當年的報考情況。每年招考波動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從以往的人數中也可以管窺一二。
有的高校特別是名校熱門專業報考人數非常多,像這樣的專業,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建議不要報考。
3、看報錄比
錄取人數除以報考人數就是該專業報錄比。這一數據直接反映出某專業的火爆程度。
有很多名校的熱門專業報錄比達到10:1,甚至20:1。這反映的是名校熱門專業的真實考情。競爭如此激烈,同志還需努力。
4、復試分數線
復試線是最直觀的數據,復試線越高,難度越大。
要注意的是,復試線有校線和院線的區別。有的學校會有多個學院開設同一個專業,各個學院的院線可能不一樣。
學校給出的復試線一般是各院的最低院線。所以,查找復試線的時候不要混淆校線和院線的區別。如果目標學校只有一個學院開設目標專業,則不存在校線和院線的區別。
5、進入復試比
復試比是指,計劃招收人數和進入復試人數的比例。教育部規定最低的復試比例為1:1.2,這就意味著,如果錄取10人,就會有12人進入復試,有兩個同學注定要當炮灰。
有的學校復試比會高達1:1.5,甚至1:2。復試比例如果偏高,就能說明兩個問題:一,復試線的參考價值降低;二,復試競爭激烈、風險更大。
以中山大學金融碩士為例,中大金融碩士2013年到2015年復試線只有330分,2016年猛漲為360,很多人便誤以為在過去兩年中山大學的金融碩士很好考,那就大錯特錯了,14年該專業招收45人,結果有96人進入復試,這炮灰可不是一般的多。
6、最終成績計算方式
總成績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試分和復試分占總成績的權重。有的學校初試分會占到總成績的70%,有的是初試、復試各占50%,有的學校就不看重復試,復試分只占總成績的20%、甚至10%。
復試總分越高、復試分數在總成績中占的權重越大,那復試就越重要了。也許10分鐘的面試同等于復習了將近一年的初試。
所以建議那些應試能力比較強的同學盡量選擇復試占比較低的院校。尤其是內向、表達能力不好的同學,要避免復試比例過高的學校,以免復試被黑。
所以大家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擅長什么、缺失什么的基礎之上再選擇合適的學校,那考試就相對容易一些,量力而行比考試失敗更強。
其實絕大多數學員看到的在職研究生的考試難度,都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試難度,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在職研究生報考方式中最難的一種,通過率低于30%。
在職研究生除去非全日制研究生這種報考方式之外,還有一種相對簡單的報考方式——同等學力申碩。之所以說其相對簡單,主要是同等學力申碩入學沒有考試,在完成在職研修班學習結束之后,所需要參加的全國申碩考試是合格制,不是選拔制,兩科滿分都為100分,考到60分就通過考試了。所以對一些工作繁忙、無暇復習,想要考試簡單的學員來說,同等學力申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