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發生前,中外合作辦學就一直長久的存在,疫情發生后,變的更加熱門。比名校普通專業分數略低的錄取線,畢業后拿國內國外雙文憑,還能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讓孩子開闊眼界,提升就業競爭力……這些優勢對考生和家長來說無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一般是經中國教育部批準,由國內高校同國外高校之間合作成立的辦學機構,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學生可以選擇在中國重點大學內接受國外大學的教育資源,完成國外大學的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這些分類方法:
l 按照合作形式來分
中外辦學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院校型,一種是非院校型合作辦學。
院校型合作辦學還是比較好理解噠,就是中外學校之間合作。有一種方式是成立一個獨立院校,由國外院校和國內院校共同進行教學活動和管理,比如寧波諾丁漢大學和西交利物浦大學,還有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等。
還有一種院校型合作辦學方式是不獨立開設一個教育機構,而是在國內高校院系中設置一個二級學院,比如說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 (Zhejiang University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stitute, ZJUI)。這種形式比較受學生歡迎,畢業后一般可以拿到中外高校兩邊的學位證書
非院校型合作是指國內與國外大學在某個專業領域進行項目型合作,這種合作方式比較常見,一般來說該專業是雙方學校的王牌熱門專業。比如上海交通大學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舉辦管理學博士學位教育項目 、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等。
l 按照學歷層次來分
中外辦學有本科層次、碩士層次、博士層次等,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碩士層次。
有關數據顯示,本科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數量上占有優勢,而碩士層次在質量方面更勝一籌。中國的頂尖高校,比如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都更傾向于開辦碩士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l 按照招生方法來分
可分為“計劃內”和“計劃外”兩類,這是什么意思呢?
簡單來說,“計劃內”是指入讀該校需要參加中國高考并統一填報高考志愿(目前在《高考志愿填報指南》中已出現“中外合作辦學”的選擇)。
與之相反,“計劃外”指的是大家熟知的學校單獨招生,學生無需填報高考志愿,只需要通過學校安排的入學考試或滿足學校申請要求即可,不過學校有時也會參照高考成績和語言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可以采用混合模式進行招生,即“計劃內+計劃外”。
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在選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要選擇在教育部注冊的項目,不然最后獲得的學歷不被教育部所承認哦!